春晓
唐诗五言绝句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白话翻译
春天里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四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
昨天夜里刮风下雨的声音很大,
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风雨打落。
注释
1. 春晓:春天的早晨。
2.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 处处:到处,四处。
4. 啼鸟:鸣叫的鸟。
5. 夜来:昨夜。
6. 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赏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这首诗以春眠为线索,将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春天特有的生机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点明时间是春天的清晨,诗人因春日的舒适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这一句表现了春天气候宜人,令人感到舒适安逸。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诗人被鸟叫声唤醒,四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这一句通过听觉描写,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儿的啼叫声是春天的象征,表现了大自然的活力。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回忆昨夜的风雨声,表明昨夜曾有一场风雨。这一句继续运用听觉描写,与前句形成呼应,同时为下句做铺垫。
末句"花落知多少",诗人担心昨夜的风雨会打落花朵,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这一句由听觉转为视觉,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诗,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创作背景
《春晓》创作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过着闲适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春天的一个早晨,被鸟叫声唤醒后,看到窗外的景色而有感而发。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这首《春晓》正是他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真实感受的体现。
逐句赏析
春眠不觉晓
这句诗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春眠"二字既交代了季节,又表明了诗人的状态。"不觉晓"说明诗人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这是因为春天的气候宜人,使人感到舒适安逸。
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通过听觉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处处"一词表明鸟叫声遍布四周,"啼鸟"则是春天特有的声音景观。诗人被这美妙的自然交响曲唤醒,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
夜来风雨声
这句诗回忆昨夜的情景,继续运用听觉描写。"夜来"指昨夜,"风雨声"表明昨夜有一场风雨。这句诗与前句形成呼应,同时为下句做铺垫。
花落知多少
这句诗由听觉转为视觉,诗人担心昨夜的风雨会打落花朵,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知多少"是设问,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一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使全诗主题更加鲜明。
评论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春天早晨图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孟浩然的诗总是那么清新自然,这首《春晓》更是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既有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又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