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唐代 · 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西北,是古代黄河边的一座著名楼阁,因形似鹳雀而得名。唐代时为军事瞭望台,后成为文人游览胜地。

白日依山尽:"白日"指太阳,"依山尽"是太阳依傍着远山落下去。这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向东,最终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穷"是穷尽、看到尽头的意思,"千里目"指极远的视野。意思是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上一层楼:"更"是再、更加的意思。意思是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下去,

滔滔黄河朝着东方奔流入海。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色,

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创作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王之涣正在游历各地。鹳雀楼位于黄河岸边,是当时著名的名胜古迹,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登楼赋诗。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面对黄河壮阔的景色和夕阳西下的美景,心中涌起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开阔的胸襟。

赏析

艺术特色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感;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远境界的豪迈情怀,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山尽"与"入海流"、"千里目"与"一层楼"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立体丰富。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使这首小诗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寓意。

思想内涵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登楼远眺的景色,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是对登高望远的描述,更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启示: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不断努力攀登。

诗人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展现了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王之涣像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尤以边塞诗著称。除《登鹳雀楼》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迈,意境开阔,语言简洁有力,善于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王之涣英年早逝,年仅54岁,但他的诗作却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名家点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浅意深,含蓄蕴藉,读来令人心胸开阔,志趣高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浑然一体。"

——现代·朱自清

"二十字中有雄浑之气,有壮丽之景,有豪迈之情,有哲理之思,可谓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现代·叶嘉莹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