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该留多少作业这是个问题 ,小学生识字报
- 时间:
- 浏览:212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导读: ■教育部两次对“减负十条”征意见把“不留作业”改为“少留作业” ■我省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至六年级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 日前,教育部针对《小学生减负十条......
■教育部两次对“减负十条”征意见把“不留作业”改为“少留作业”
■我省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至六年级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
日前,教育部针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连续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在第二次的征求意见稿中,教育部将此前备受争议的“不留作业”改为“减少作业”,并设置了小学生作业量的上限。
记者了解到,2006年,省教育厅曾发文设立了中小学生减负的“量化”标准,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
专家表示,此次教育部“减负十条”要取得实效,不在于作业布置的多少,关键是要调整中学阶段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育部也表示,将在新版“减负十条”公布之际,出台小学升初中办法、中考意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意见、高考方案等。
江西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
8月22日,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第一次征求意见,一周之内收集到近6000条意见和。其中,“一至六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引起了很大争议,大部分观点倾向于小学高年级应该适当留些作业。
9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修订后的“减负十条”,将“不留作业”改成了“少留作业”,并为作业量设置了上限: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
记者点击教育部官网“征求意见”专栏后注意到,自2009年4月以来,教育部已就20多个文件征求意见,有意思的是“减负十条”是唯一两次征求意见的文件。“减负十条”二次征集意见的时限也适当延长,将持续至9月18日。
事实上,早在2006年,江西省教育厅专门发文对基础教育办学行为做出进一步规范,特别设立了中小学生减负的“量化”标准,严控考试次数和作业总量时间。
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省教育厅特别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初、高中不超过90分钟和120分钟。
此外,省教育厅,小学每学期在期末只进行一次学科考试,初、高中每学期实行期中和期末两次学科考试,除高三年级外不得举行区域性联考和模拟考试。为监督减负工作,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各学校须设立减负督察员,并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备案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家长
小孩每晚业到深夜
“现在孩子的作业太多了,我又不好直接向学校说,想想还是打电话向你们反映一下。”9月5日,南昌市民龚先生打通本报热线表示,他的孙女在南昌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正式开学4天来,孙女每天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近10点。
“除了日常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外,老师还要求她每天写200字以上的日记,就这几天她已经写了4篇了。”龚先生说,每天写日记确实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但每篇日记字数不少于200字的要求却太高了,对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处于识字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写一句话也是日记,我觉得老师不应该对日记限定字数。”龚先生表示,以往每天孙女都是早晨6点起床,9月份开学后,他到6点半才会叫孙女起床。“孩子睡得太晚,有时候写着写着就睡着了,我看着心疼啊。以前孙女每天早晨还会跟着我一起跑步、压腿,但现在连锻炼的时间也没了。”
龚先生认为,孩子要巩固在学校学的知识,因此小学有必要布置作业,只是不应该布置得这么多,快乐学习才最重要。
老师
是否布置作业不能一刀切
“减负不是简单的‘加法’或者‘减法’的问题。”南师附小的刘老师表示,如果老师完全不布置作业,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减负。
“比如语文作业中的抄写生字,可能小孩子抄一两遍就掌握了,非要让孩子抄遍,纯粹浪费时间。”刘老师说,老师应少布置一些反复的、机械式的、无意义的作业,多布置一些式的、有创造性的作业。
9月6日,刘老师就在班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张,并写下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在教师节送给自己喜爱的老师。“这类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刘老师说。
此外,刘老师表示,不同学生的学业情况差异很大,对于作业留还是不留、留多少的问题,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应该充分给老师话语权。刘老师认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布置不同的作业,即采取梯度作业的形式,设计不同的难度和作业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南昌一所小学的陶老师坦言,教育部两个版本的征求意见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实行后的实际效果她并不是很看好。“尽管现在小升初没有升学压力,但很多孩子仍然感觉学得很累。”陶老师表示,在多年的教学中,她一直主张给孩子留少量的作业,但家长却不敢真正让孩子放松下来,经常有家长给她打电话,要求多给孩子布置一点作业。
“很多家长说,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会做,但家长布置的作业,孩子却不买账。”陶老师说,不少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但回家后他们还要面对一大堆培训机构布置的作业。
与陶老师一样,不少老师担心教育部新的减负出台后,会陷入执行难的尴尬,不能真正让学生轻松下来。有专家认为,基础教育一直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在升学和应试的重压之下,式教育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用为学生减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小学阶段的减负要想到位,必须要调整中学阶段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事实上,针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呼吁,教育部在公布新版“减负十条”的同时,也特别指出,近期还将出台小学升初中办法、中考意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意见、高考方案等。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课程力度,深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文/记者廖济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