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多数独生子女不会与人相处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不会与人交往。上周日,武汉小学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肖琼坐镇“家长热线”,与家长就“孩子的行为调节”问题进行交流。她感慨道:家长不恰当的教育,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时互不相让、不尊重他人。
肖老师举例说,担心孩子口渴、肚子饿,家长会问“你饿了吗”、“你渴不渴”,这些提问给孩子的印象是“我饿了”、“我渴了”,类似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为自己服务、适应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为人处世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交往对象,处理事情首先考虑自己。
此外,孩子不会与他人相处,也与家长自身为人处世方式有关,孩子很多时候是在模仿大人,如果家长处理事情简单粗鲁,孩子的行为也会流露出这种倾向。
●典型案例
小男孩恶作剧向同学示好
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告健健(化名)的状,说他又欺负了哪个女生或和哪个同学打架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
一次课间,一名女生哭哭啼啼地找到班主任,说健健用针头扎了她一下。因为不知道针的来源,女生的告状吓到了老师和家长。事后,老师问健健为什么这样做,他居然回答是好玩,想和那名女生说句话。
老师发现,每次健健都是笑着去惹同学,最后发生冲突,等同学告状,老师问他时,他总会哭,说自己其实只是想和同学开玩笑示好。
多次谈心后,老师发现健健的行为和他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关。他爸爸的教育方式很简单:无论生气或爱都用打来表达,一旦健健不听话、不好好吃饭或不好好学习,肯定要挨打。
目睹事件处理过程 野蛮小子变老实
安安(化名)在班上也是出了名的野蛮小子,经常和同学动手打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一次,他好奇地去看一位女生的抽屉,又不小心把抽屉里的纸片弄到地上,正巧女生回来看到,两人为此对打起来,安安一拳把女生的嘴巴打得鲜血直流。
老师将安安带到医院,陪女生看病。女生的爷爷来了后,首先问和孙女打架的那个孩子有没有事,得知没事后,爷爷说他放心了。老师看到,安安的头低得很下。在手术台边,安安亲眼看到医生怎么给女生缝针、听到女生哭着喊疼。
安安的家长赶到医院后,不停向女生家长赔礼道歉。女生家长最后没找安安家“扯皮”,可从这事后安安在班上老实了许多。
肖老师说,孩子犯错,惩罚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恰当,而且要能让孩子可以承受。
●分析
孩子为何行为冲动
肖琼老师说,导致孩子行为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1.天生性格气质属于冲动型。
2.行为方式后天养成。如家庭环境中,父母等影响孩子最多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极端、不冷静,孩子也会表现得冲动。案例中的健健就属于这种情况。
3.受周围环境影响。如居住地周边环境人群的普遍行为、说话方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应激事件过程中易冲动。孩子因为年龄小,好胜心强,对突发事件会表现得特别冲动,不考虑后果,缺乏对事情的全盘考虑。
5.其他相关事件影响。可能突发事件对孩子没什么影响,但与突发事件相应、有关联的事件会让孩子产生波动情绪。
肖老师说,孩子在小学阶段,行为受情绪影响较多,其情绪和行为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做事往往缺乏自主性,易冲动和盲目。
家长应该明确一点,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应对社会的初级阶段,其行为需要通过训练来改善。
●应对
孩子犯事家长先要冷静
家长要为孩子做表率。情绪不稳定、主观意识过强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坚毅沉着。
当孩子出现行为失控等突发事件时,家长要冷静地给孩子一个可以认错改正的宽容氛围。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客观条件、场合及环境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说些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其实他们并非有意识去做,只是一种冲动的表现。但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生气,以暴治暴。
调查显示,孩子冲动地做完一件错事后,会有深深的悔意,非常害怕,非常自责。这时,家长应该尊重、留意孩子的感受,分析原因,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危害,必要时可让孩子承担他可以承受的责任。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理性的方法控制情绪,以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在理性的基础上,家长还应与孩子一起探究、交流,找到幽默、机智化解冲动的办法,比如,对特别冲动的孩子,可让他在冲动时先忍10秒,10秒后再做反应,或做几个深呼吸,平静后再做反应。
如何训练孩子改善行为
1.在孩子的平常生活中设置障碍。
让孩子在跨越障碍中收获耐心和毅力,提高受挫能力。让孩子有个心理成长过程,让他们有耐心,遇事冷静,有毅力,不气馁。
如:在孩子学习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在他的学习过程中适当泼冷水;对耐受力差的孩子,让他多参加足球、篮球等团队性体育活动,让他们在艰苦的团队活动中体验挫折,培养与挫折抗争的能力。
2.为孩子搭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
此项最关键,一方面是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另一方面是让孩子通过这个窗口了解社会现实。
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由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培养他们对外界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关心他人的内心。让孩子学会角色转换、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察觉别人真正的需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