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听力受损无法补救 - 海外育儿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 海外育儿
  •   当今,青少年喜欢听摇滚音乐会、上游戏机房、蹦迪,而且MP3音乐器不离身,殊不知这些带来的噪音污染对听力是莫大的威胁。美国哈佛医学院眼耳医院不久前发布的问卷调查发现,听力受损的危害被青少年大大忽视了。

      青少年不在意听力受损

      眼耳医院的调查问卷在美国有线电视网MTV频道滚动播出了3天,得到了近万名青少年的参与。答卷者的平均年龄是19岁,其中女性6148名,男性3310名。

      眼耳医院指出,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61%的人在听过音乐会后、43%的人在夜总会玩过以后出现了耳鸣等听力受损的症状。然而这却并未引起大多数青少年的重视,仅有14%的人用过耳塞等保护设施。还有,在学龄青少年中,有13%的人耳朵处于疲劳状态,患有听觉衰弱症。但令人关注的是,调查发现,92%的人都觉得听力降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长此以往能导致耳聋

      专家们指出,高分贝的音乐对听力有很大的伤害。一般来说,两人交谈的声音为60分贝,人的听觉只能承受90分贝的音量。但一些舞厅、游戏机房的声音强度超过115分贝,“随身听”的大音量超过100分贝,甚至会超过130分贝。长期受到噪音污染,人的听觉功能受到损害,轻者听力下降,重者完全失去听觉。

      参与该研究的洛兰德医生呼吁青少年重视听力的保护。他说:“青少年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听觉器官对不良刺激十分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噪音对听力的损伤是累积性的,青少年时期因噪音引起的听力轻微下降,在成年后就可能发展成耳聋。”

      专家介绍说,轻微的耳膜受损,只要充分休息,就可复原。但如果耳膜受到较重的损害,就无法补救了,因为这些细胞不能再生。许多人只有在发现听力严重下降时,才会予以重视,而此时很可能是永久性的听力损伤,很难恢复了。

      最好不要戴耳机

      专家指出,听力下降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比如经常误听误解就是听力受损的重要表现。与人谈话反应迟钝、群体交流困难也是听力受损的一个常见表现。经常听不清声音还会引起缺乏自信、胆怯、焦虑,甚至会自我封闭,不少人交流时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和疲劳等。

      洛兰德医生认为,越是包裹得严密的耳机,对耳部的损伤越是严重,所以最好不戴耳机听音乐或英语;如果必须戴耳机,时间不宜过长,音量更不宜过大。超过85分贝的噪音,每提高6个分贝,就必须将受害时间缩短1/2。例如打锤的声音高达120分贝,每天耳朵受害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因此专家建议青少年应该远离“蹦迪”、放爆竹等超高分贝的场所;使用随身听、玩电脑游戏时音量要适中,时间不要超过一两个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当被告知高分贝音乐能引起终身耳聋时,2/3的青少年表示以后会考虑在听摇滚音乐会时使用耳塞等保护设备。

    猜你喜欢

    美国“考试风”盛行,波及幼儿园 - 海外育儿

    在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基莎·李除了教孩子们绘画、涂色和游戏外,还要带他们参加考试。这些三四岁的小孩要参加语言考试,拼写“你、我、她&rdqu

    2022-03-10

    荷兰:6岁起,建立完善性观念 - 海外育儿

    荷兰以政策开放闻名,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拥有8百年历史的性产业,这几年却因为走私人口蒙上阴影。不过说到性开放,从6岁就开始实施的性教育,让荷兰人建立完善的性观念。不但有效打击性犯罪

    2022-03-10

    德新生儿名字反映父母受教育水平 - 海外育儿

    根据莱比锡大学学者发表的一项研究,德国许多新生儿的姓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研究人员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他们受名人、电视、音乐和体育界的影响就越大。

    2022-03-10

    德国的孩子会理财,也更懂生活 - 海外育儿

    德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就儿童零花钱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9%的德国儿童零花钱有节余,平均每人的储蓄额为750欧元,这主要归功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理财指导。德国孩子省钱为买汽

    2022-03-10

    不一样的传统,不一样的育儿观 - 海外育儿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父母学习的观念和做法——●西方父母普遍认为孩

    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