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对他就是最好的教育 - 海外育儿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校园里的道德教育通常很概念化,远不及父母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孩子那样有效
●做父母的只能送给孩子三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树立一个好榜样;三是所有的爱
●根除成年人陋习需要循序渐进,而对于青少年,父母的身体力行无疑是一剂良药
有国内的朋友带着孩子到美国出差,小孩聪明可爱,开学就要上北京重点小学了。我很喜欢小孩,可是,这次却不得不皱起眉头:六七岁应该懂事了,可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她绕着桌子跑来跑去,就是坐不住;全家出去观光,父母一切听她指挥,只去她有兴趣的地方;她知道接待他们的司机在工作级别上比她的父母低,就对司机直呼其名,还不客气地让司机为她做这做那……
从优越感派生出对他人的不尊重,从娇惯导致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表现是否是她生活环境的写照?由此我联想到有关国人出国旅游形象差,或是中国最近“告别陋习”的讨论。
父母榜样比学校教育有效
国内从幼儿园开始,就不乏道德和优秀品格的教育。但是,许多道德问题说起来很概念化,这种学校的教育方法固然必要,但却远不及父母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孩子那样有效。
比如我的父母和姥姥去年到一个美国家庭做客时,姥姥和妈妈都非常喜欢那家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因为是陌生人,而且语言不通,小孩看到这么多中国人盯着他看,很不舒服。他妈妈于是告诉他,客人是从很远的东方来,你是家里的“男主人”,应该代表美国小朋友招待来自东方的客人。小孩于是咬着牙返回客厅,坐在沙发上开始努力和客人通过我的翻译聊天。在“大人”说话的时候,他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也耐心地坐着,眼睛认真地看着说话的人。“会谈”结束后,他还在妈妈的鼓励下,大方地和客人们合影,给每个人留下开心的回忆。
父母懂得尊重他人,身体力行,自己的小孩也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周边的人,因此,会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的权利,而不是我行我素。在美国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室内,比如餐厅和商场,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小孩做出不要大声喧哗的手势。但是,每次坐飞机往来于中美两国时,遇到中国小孩在狭窄的机舱里叫喊、甚至奔跑时,不少父母不但不管,就是航班服务人员提出要求,父母也不会道歉,反而以“孩子小”为由,为自己的孩子辩护。
又比如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初到美国的中国父母,总是觉得美国学校太过重视体育,而不够重视文化课,但是小孩子正是在球队或是学校的各种代表队中,学会按时参加训练和团结合作,学会对自己的学校和队友的忠诚,知道了各种游戏规则,经历了奖惩分明的场面,特别是培养对团队负责,为集体赢得荣誉的成就感。这样的合作品质在他们长大之后会变成对同事的支持,对集体的忠诚不贰,对国家荣誉的维护。
相比之下,不少中国孩子出去和伙伴玩,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就常常会被“做功课去”、“不准那么顽皮”之类的话呵斥。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更多的是自己闭门读书,只要自己成绩好,不必关心集体发展。这样的孩子可能个人成绩很好,却不容易在集体中和别人合作,而且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马上跳槽,性格中缺失忠诚可靠的品质,更多是功利色彩,对国家和社会也会缺少忠诚。
家庭条件好也不全依赖家人
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人。这些富人的出身各有差异,致富经历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富人对自己后代的安排却非常相似,为其买房买车找好工作,总之,让孩子衣食无忧,父母才安心。
美国人赞赏奋斗精神,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