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失写症”的源头、危害和对策 ,学写汉字视频教程
- 时间:
- 浏览:258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导读: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但是,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其独特的......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但是,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文字,其独特的方块形和复杂的结构使得人们必须反复方能形成书写能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少地动手写字,造成正确书写汉字能力的下降,提笔忘字对多数人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央视第3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70多道汉字听写题,现场观众同步听写的正确率仅为10%。也就是说,90%的人患有汉字“失写症”。据国内知名调查机构对、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有的网友纷纷吐槽自己已经退化成了名副其实的“键盘手”,多数人成了“失写一族”。
造成汉字“失写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化时代汉字的“键盘输入”代替了手写;二是长时期以来,汉字“书写教育”的削弱和不被重视;三是“全民英语教育”的冲击。其中的第一点是最主要的原因。
作家王蒙曾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教育部前副部长、国家语委前主任赵沁平教授也曾经痛陈,现在很多大学生写字时只知道字的大概形状,但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因为使用电脑时这个字很快就能打出来。长期使用电脑致使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日前,美国《时报》的一则报道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我们可以从其不同表现,对“失写症”的危害做一些分析。写了错字自然让人笑话,把用法有别的字用错地方也是写“错字”的一种,例如,把姓氏的“侯”写作“时候”的“候”。就是在古代,写错字让人笑话的例子也很多。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人,《集注分类东坡诗》卷二十二就有“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原来,在一位朝臣喜得贵子过满月时,李林甫的舅子姜度拿着手书庆贺的“喜帖”去赴宴,但却把“弄璋”的“璋”写成了表示野兽的“獐”,即使几百年后,还免不了被苏东坡调侃一回。
面对日益严重的汉字“失写症”,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对策:
宣传通过电视这种“大众”进行生动、活泼、精彩的宣传,普及汉字书写知识再好不过,如近期备受关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但从这次活动中可以看出,似乎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例如,这次选手书写的汉字,只要“最终结果”符合“字形”标准就算正确。至于笔顺对不对,间架结构合理与否,好看不好看都是不管的。今后是否可以将这些内容都按适当的比例折算成分数计入选手成绩呢?当然,也可以以这些内容为主,专门组织相应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参加“书法”类节目。对学生来说,“书法”应使用的规范汉字,不要写繁体字、异体字。现在,毛笔用的少了,应多写硬笔字。这次有一道题“瓜瓤”,选手写作“穰”算错。有网友发帖问:“字典上说‘瓤’也作‘穰’,为什么写‘穰’算错?”这是字(词)典“引导规范”的一种方法。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增加一个“释疑解惑”环节不是可以提高“知识性”吗? “写字”教育由于很长一个时期写字教育被忽视,教材、教法、教师方面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最重要的是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把教材、教法抓上去,再把教师培训由上到下、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搞扎实。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确定相应的内容,分级、逐步去实施。同时采取以点带面,树典型带一般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搞好推广。
招录参考在唐代,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从乡学到太学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门课程“正字学”是必须开的。这门课不及格,学生便面临最严重的处罚:。各级官员录用也一样,都要参加科举考试,而其中,“正字学”的内容非常重要。因此,谁要当官,先得把字写好。 (记者 林允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