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 时间:
  • 浏览:68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幼儿园科学活动离不开对事物或科学现象的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逻辑性也逐渐提高,由此可见,大班是培养和发展幼儿观察能力的最佳阶段。如何在大班科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支持幼儿的观察,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 耐心等待,自主观察 在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敏锐的双眼去分辨,哪一些时机是教师需要介入引导幼儿观察的,哪一些时机是教师需要忽略留给幼儿自主观察的。 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中,乐乐按老师的要求将十个指头的指纹印上印泥按顺序印到纸上,然后用放大镜开始观察。她先观察左手中指的指纹,发现是“弓型”的,马上很高兴地在记录表“弓型”一栏写上“1”;接着开始观察食指的指纹,看了一会儿就自言自语地说:“咦,也是弓型。”她就把刚才记好的“1”擦掉,又改写成“2”。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她都是随机、无序地观察,左手中指的指纹观察了两次,小拇指却忽略了,一次都没有观察到,并不停地更改记录表上的数字,总是数不清三种指纹的数量,显然她缺乏有序观察的经验。教师从乐乐紧皱的眉头中发现了她的着急和无奈,正为是否要给乐乐提示而举棋不定时,乐乐看到旁边的小小在一边观察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个箕型,两个箕型,三个箕型……”乐乐专心致志地观察着小小的行为,看到小小从左到右按顺序把十个指头都观察完了,才在记录表的“箕型”一栏填上数字,接着又开始从左到右用放大镜寻找“斗型”的指纹。乐乐看到这里,马上拿起放大镜,模仿小小的方法,先观察起左手的指纹,一边观察一边数数,很顺利地就把“箕型”和“斗型”的指纹找出来并做好记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急于介入,而是不动声色地观察幼儿的行为,给了幼儿足够的观察时间,让幼儿从中学到了有序观察的方法。如果教师急于将操作方法告诉幼儿,或许幼儿会更早更顺利地完成任务,但却失去了通过自主观察获得经验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师的静默观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在探索中主动观察、发现,从而获得直接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了解需求,支持观察 幼儿的个体经验、发展平、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的观察行为作出正确的解读,并以恰当的方式支持幼儿的观察。 仍以“有趣的指纹”活动为例。睿睿拿着两个放大镜翻来覆去地观察,一会儿重叠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教师很奇怪地问:“你在做什么?”睿睿说想看看两个放大镜叠在一起会不会看得更清楚,教师鼓励他试一试。在不断反复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睿睿感知到两个放大镜重叠在一起并不能使观察物无限放大,只有将放大镜放在适当的距离观察物体才最清晰。同样,在这次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发现阿哲的记录表是空白的,就小声地询问:“你观察自己指纹了吗?有哪些形状呢?”阿哲指着印在纸上的指纹摇摇头说他没有指纹,教师仔细一看,发现他印的指纹都糊成一团了,根本观察不到指纹的形状,原来是印泥沾得太多了。教师示范印了一个指纹,让阿哲观察老师的动作,知道沾印泥的时候要轻一些,印在纸上时要指肚正面朝下用力压印,这样才能保证观察到的指纹是清晰完整的。教师重新给了阿哲一张纸,阿哲尝试印了一个指纹,发现效果很好,立马信心十足地将十个手指的指纹都印了下来,然后又兴致勃勃地观察起了指纹的类型。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观察行为超乎预料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阻止,而要通过询问等方式与幼儿沟通,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巧妙点拨,促进观察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在细致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幼儿观察的进程,捕捉有利的时机,顺势回应幼儿,巧妙点拨,激发幼儿的进一步观察,以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经验。 如在“会黏的水”操作活动中,康康在两块光滑的塑料板中间滴上水,发现两块塑料板紧紧地黏在了一起,一不小心将沾了水的塑料板放到桌面上,塑料板和桌面也黏在了一起。偶然间的发现让康康特别兴奋,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就顺势问:“塑料板沾上水能和桌面紧紧地黏在一起,那是不是沾了水的塑料板和所有的东西都能紧紧地黏在一起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康康拿着沾了水的塑料板到处试,在试的过程中发现,塑料板可以和黑板、玻璃、椅面等紧紧地黏在一起,而与粗糙的墙面、表面有颗粒的地垫等却黏不住。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东西会紧紧地黏在一起,有的却不会黏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获得了“只有在两块光滑的平面中间滴上水,它们才会紧紧地黏在一起”的科学认识。 教师顺势引导观察的方式能让幼儿体验成功,又能激发幼儿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地观察。 梳理验证,深入观察 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因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而造成观察结果的不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去更正并简单地告知正确的做法,而应顺着错误,引导幼儿在交流验证的过程中去进一步观察,从而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比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更有意义。 如在“会黏的水”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在幼儿已经获得了“水是有黏附力的,在两块光滑的平面之间滴上水,它们就会紧紧地黏在一起”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提供了砂纸、草席、片、电光纸、塑料片、光滑板等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水的黏附力。在交流梳理的时候,大家发现有的操作结果是不一样的。小雨在“塑料板和铁片”那一栏的实验结果是“X”,大家都说他的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光滑铁片和塑料板是能黏在一起的。那为什么相同的材料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我请小雨再次进行操作,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小雨先小心翼翼地在铁片上滴了一小滴水,将铁片和塑料板合在一起,一拿起塑料板铁片就掉了下来。有孩子马上叫起来:“水太少了会黏不住的。”“哦,是这样吗?”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请小雨再次操作。这次小雨多滴了些水,并将铁片和塑料板压一压,然后拿起塑料板,一立起来铁片又滑了下去。这时又有细心的幼儿观察到小雨的手是抓在塑料板上的,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铁片太重了,很容易掉下来,手要抓在铁片上,塑料板就会黏住。”教师请他试了一下,塑料板真的紧紧地黏在了铁片上。此外,幼儿在交流梳理的过程中还观察到,小片的电光纸沾上水,无论和什么材料都能黏在一起。通过不断地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概括,幼儿进一步感知了水的黏附力与用水量的多少及物体的大小、轻重、质地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观察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开端,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把这一目标渗透到各种探索与操作活动中,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策略,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猜你喜欢

科学育儿必备!儿童体重身高标准对照表,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您是否关心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达标?61eo儿童体重身高标准对照表是您科学育儿的好帮手!基于WHO和中国儿童体格发育数据,这份0-18岁标准参考表,为您提供精准的身高体

2025-09-08

世界最大冰山A23a解体

近40年前从南极冰架断裂后,代号A23a的冰山长期位居世界“巨无霸”冰山榜首。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冰山正迅速解体,研究人员预计它有可能在几周内变小到无法辨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

2025-09-0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有趣、互动的方式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指导建议,结合幼儿的认知特

2025-09-0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5-08-21

169E CPU 天梯图 2025

在2025年的电脑性能选购时代,精准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CPU显得尤为关键。169ECPU天梯图2025提供全面、权威且实时更新的性能排行榜,涵盖桌面CPU、笔记本处理器以及移动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