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个受欢迎的老师: 浅谈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角色
- 时间:
- 浏览:204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要让学生先喜欢你。教师扮演好师生交往中的各种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生活里的倾听者、欣赏者、理解者、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等,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做到的。
怎样做个受欢迎的老师: 浅谈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角色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准确的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当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则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良性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否则,将会产生反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应充当哪几种角色呢?
一、教师是观察者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比如,当一年级的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时,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用体态语言提醒他,或者手把手帮他把书写姿势调整过来;当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疲倦时,教师可以带着大家做个游戏轻松轻松。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教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对学生学习的设计和促进的前提。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的讲,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人在心不在。
例如,笔者有这样的经历,在听寓言《拔苗助长》这课时,任课老师讲到这个寓言的寓意,讲得比较抽象,学生没理解。由于这位老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只管往下讲,到了总结时,老师请学生来讲讲这篇课文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时,只有两个同学举手。
曾经看过一位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里面记录了一个教学片断:《繁星》一文中“深蓝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暗的星”一句里的“悬”字最难理解。上课的时候她向学生出示了这句话,并点出了这个“悬”字,引出“悬”近义词“挂”,接着以“作者为什么不用挂而用悬”的问题引出讨论。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没弄明白,所以班里鸦雀无声,她特地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表情,个个一脸茫然。这时她发现一位学生想发言,但是没举手。于是她点名让这位学生来说。学生讲“挂”要靠着东西,而“悬”则不用。这时,她又发现这时其他孩子也都纷纷点头,有的还大喊出来“对,没错。”她表扬了这位学生,又趁机让孩子用“悬”和“挂”来造句,“天空悬着一轮明月。”“我家墙上挂着一幅画。”……孩子们学会了这个“悬”。
两位老师的做法,结果大不一样。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是顾及到这节课的内容还有多少没讲,接下去是哪个环节,下一个环节怎么讲会更好,一个劲地上课赶进度,更应该及时地观察学生的表现。这才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班级里的两极分化减小。
二、 教师是设计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基本状态和思维水平,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在恰当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创造性地学习。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提问,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第一段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农民把花生种在哪?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怎么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