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专家:婴儿时母乳喂养 成年后血压胆固醇低 ,2月婴儿母乳喂养次数
- 时间:
- 浏览:181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导读: 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妇幼保健专家指出—— 婴儿时母乳喂养 成年后血压胆固醇低 核心提示: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妇幼保健专家指出,母......
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妇幼保健专家指出——
婴儿时母乳喂养 成年后血压胆固醇低
核心提示: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妇幼保健专家指出,母乳是6个月内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对宝宝来说,母乳喂养既能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对于母亲来说,母乳喂养能使体型更快恢复,降低罹患乳腺癌、骨质疏松、卵巢癌等疾病的几率。 (陈炜卿)
母乳喂养的宝宝智商高
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明确指出: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之后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专家指出,婴儿出生后,应首选纯母乳喂养。哺乳次数应按婴儿的需要,每天至少喂奶8次以上,并持续纯母乳喂养6个月。正常情况下,6个月以内的母乳喂养婴儿无须添加任何其他饮料或食物,甚至不用喂水。
母亲喂奶时,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接触到母亲的肌肤并闻到她身上的气味,再次听到早在子宫内就已熟悉的母亲心跳节律,再加上母亲爱抚的动作和温柔的言语,这一切都能使婴儿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母乳喂养有助于亲情的建立,也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良好方式。
专家指出,婴幼儿时期母乳喂养的儿童,在成年之后往往血压和胆固醇水平比较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较低。有表明,获得母乳喂养的人群其智力测验的成绩会更好。
哺乳可降低多种疾病发病率
现在,有一些年轻的妈妈因担心授乳会使身材走样而抵触母乳喂养,针对这种情况,专家指出,妇女怀孕和生育后,无论是否采取母乳喂养,体型、乳房较孕前都会有所改变。造成产妇身体发胖体型改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营养过剩。乳汁的分泌增加了热能以及包括脂肪在内的各种营养素的消耗,母乳喂养对于促进产妇体型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产后,婴儿吸吮乳房的刺激可传至母亲的下丘脑,触发其垂体后叶催产素,从而加强子宫收缩,可防止因子宫收缩乏力而致的产后出血。在产褥期,哺乳可促进恶露(妇女产后由排出的淤血、黏液)排出,加快子宫复旧,还起到预防产后感染的作用。母乳喂养还能促进产妇分泌泌乳激素,雌激素和乳癌因子的产生,从而降低乳癌和卵巢癌的发生率。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个完成完整的哺乳期的女性,其乳腺癌发病率不到10%;绝经之后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也大大降低。
母乳喂养强调“三早”
母乳喂养强调“三早”: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
生产后要尽早让孩子与母亲接触,最好让宝宝在出生后30分钟内即吸吮母亲乳头。这时正是婴儿学会吸吮的最好时机,可和巩固吸吮反射。吸吮反射在出生10—30分钟时最强,30分钟后减弱。早吸吮早刺激有利于早下奶,在出生头几天频繁吸吮,能促进乳汁的分泌,充足的乳汁分泌量,预防乳汁淤积及乳腺炎的发生。早吸吮促进肠蠕动,能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产后7天之内的乳汁即所谓的“初乳”,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摄入初乳可使新生儿得到第一次免疫。
让宝宝与母亲早接触,使其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与,可减少其心理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使产妇感受做母亲的愉悦和满足,有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
相关链接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
母乳所含的脂肪、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乳糖含量多,有助肠道呈酸性,这种酸性有利于益生菌的繁殖,有助于肠道健康,可促进各种营养素的吸收。母乳所含的矿物质适量,不至于加重肾脏代谢负担。母乳温度适宜,无菌,喂养方便。母乳还是一种神奇的具有活性的液体,含有预防疾病的多种免疫成分,如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双歧因子、乳铁蛋白、巨噬细胞等,这些物质可提高婴儿抗病能力,降低婴儿患腹泻、呼吸道和皮肤的感染率的几率,减少过敏体质的出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