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感知—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节奏能力的研究
- 时间:
- 浏览:187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许多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只是一种数字、数学式的机械反应,感受不到节奏的流动感,更无法感受和体现音
欢迎来到少儿教育在线,在您阅读的时候送您一句名言:本周名言--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少儿教育在线小学教师专区刚刚推出,将逐步完善,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的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许多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只是一种数字、数学式的机械反应,感受不到节奏的流动感,更无法感受和体现音乐的美感。为此,笔者通过有节奏地说、拍手、行走、想想做做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音值、节奏型、节拍、速度、力度等节奏要素,在节奏教学中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运用“感知—运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提高节奏能力。
关键词:感知 、运动、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也提出了“节奏第一” 的口号, 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和节奏性动作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音乐各方面的意识和知觉首先是通过动作加以表现的。对《儿童的自发才能的歌唱的研究》也指出,歌曲往往产生于节奏运动之中,而且, 孩子在被教唱歌曲时,首先注意的是节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笔者把节奏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听、爱玩的特点,在节奏训练中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用“感知——运动”的方法使之具体化、自我化、游戏化,在游戏中感知节奏、再现节奏。
一、学生节奏能力的层次类别
根据达尔克洛兹对儿童节奏能力的研究,笔者在这几年对本校学生多次进行节奏能力测试,发现儿童在节奏能力方面有以下层次类别:
1、完全没有节奏感的学生。他们的耳朵对说话声音的差别(如温和、严厉、讽刺等)都没有明显的不同感觉,尽管他们的智力正常,在音乐上却难以有所感应。不过,这样的学生极为少见。
2、节奏感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一开始就能自如的按节拍行走和做动作,但唱准和听辨旋律的节奏较难。
3、具有较好节奏感的学生。他们能听辨有节奏的音调,但往往不能识别非节奏性的音响。他们一旦训练后,能很快获得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
4、天生具有好的音乐耳朵和节奏感的学生。但音乐感觉能力也不同:有的听觉好,但读谱和歌唱差,或反之;有的对旋律听觉好,但听辨和弦差等等。
二、学生节奏能力表现的差异
上述学生节奏能力的层次类别,并不能包括学生在节奏能力方面的所有现象,学生节奏能力在表现上有许多差异,如:
1、易于领会、理解节奏,但表现节奏较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