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我们认识的数的教案 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
- 时间:
- 浏览:155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计,从而发展数感;初步获得
欢迎来到少儿教育在线,在您阅读的时候送您一句名言:本周名言--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少儿教育在线小学教师专区刚刚推出,将逐步完善,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计,从而发展数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与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看!(课件出示一只由“1~10”这几个数组成的猴子。)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新朋友,有什么发现?小猴身上有哪些数?除了这些数,你还认识哪些数?
看来,小朋友认识的数还真不少。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100以内的数呢?
【“数猴的闪亮登场,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就此奠定基调:轻松、有趣。】
二、活动探究
1、说一说
(1)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如果学生说话涉及的面较狭窄,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听其余小朋友说了什么,引导学生拓宽思维面,而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2)说一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
(3)请两个学生互猜对方爸爸、妈妈的岁数。如:一个人猜,另一个人用“大些”、“小些”或“大多了”、“小多了”提示。
(4)同桌模仿上述两个学生进行互猜活动。
(5)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为什么?
【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唤起学生“生活即学习”的意识。互猜年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复习了“大些”、“小些”或“大多了”、“小多了”,并进行估计策略的初步渗透。】
2、猜一猜
(1)糖和花生
①每组桌上都有三个口袋,1号口袋,里面是糖。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大了,抓一把糖,尽量多抓一些,数数有几粒,记在心里,然后放回口袋。
②2号口袋,里面是花生。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呢?先猜一猜。(提示:将花生的粒数与糖的粒数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猜花生的粒数比糖的粒数多?)
③学生抓一把花生验证自己猜测。
④小结:花生的个儿小,糖的个儿大,同样抓一把,花生比糖的粒数多。
【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抓,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加深体验。】
(2)黄豆
①3号口袋,里面是黄豆。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为什么?并实践验证。
②学生在音乐声中小组活动。
③实物投影出示三种实物各一粒,问:“抓一把糖大约有几粒?一把花生呢?一把黄豆呢?为什么同样抓一大把,有的只有几粒,有的十几粒,而黄豆有60多粒?
④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
(3)根据教师所抓物体的粒数猜物体
①刚才,小朋友抓在把花生大约有10粒,如果老师抓一把大约有几粒呢?为什么?如果抓两把呢?
②现在老师又抓了一把东西,数数大约有十粒,担抓的不是花生,你猜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抓不同的实物猜数量→不同大小的手抓同样的实物猜数量→根据抓物体的数量猜可能抓到了什么,多种形式的“猜一猜”活动在无形中渗透了估计策略的培养。】
(4)桔子
①猜一猜这只桔子有几瓣?(个儿较大)
②这只桔子又有几瓣?为什么?(个儿较小)
③学生很有可能猜:桔子个儿小瓣数就少,桔子个儿大瓣数就多。教师不给予答案,而是:“课后,小朋友吃桔子的时候留心数一数,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到时别忘了告诉老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