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吸入性肺炎偷袭新生儿 ,新生儿肺炎

  • 时间:
  • 浏览:198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导读:  张欣刚做了新妈妈。她躺在病床上,疼爱地凝望着身旁的宝宝,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很快,张欣的笑容凝结了,她发现宝宝似乎有些异样:小家伙呼吸急促,使劲地扇动着鼻......

  张欣刚做了新妈妈。她躺在病床上,疼爱地凝望着身旁的宝宝,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很快,张欣的笑容凝结了,她发现宝宝似乎有些异样:小家伙呼吸急促,使劲地扇动着鼻翼喘气,看上去精神委靡不振,喂奶也不大肯吃,偶尔哼哼两声,也是有气无力的。比起邻床哭声响亮的宝宝,张欣感觉自己的宝宝也实在“乖”得太出奇了。越想越不对劲,张欣赶紧喊来医生。担心最终得到证实,宝宝果然得了病,是“新生儿吸入性肺炎”,于是立即转入儿科治疗。由于发现及时,宝宝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医生说,如无意外,几天后就能康复。至此,张欣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喘过一口气,张欣记起表姐早产的宝宝出生半个月后,也曾得过吸入性肺炎,当时是因为喂奶时不小心呛咳了一下,将乳汁吸入肺内造成的。她为此深感迷惑:“宝宝出生时好好的,吃奶也没呛咳过,怎么会得这病呢?”

  医生解释说,在分娩过程中,宝宝胎心率出现过异常,胎心率加快,达到每分钟170次,要赶紧给她吸氧用药才纠正过来。但由于子宫内缺氧的刺激,胎儿可能在宫内呼吸时将羊吸入了肺部,于是出生后很快发病。值得表扬的是,张欣是个细心的妈妈,她及时发现了宝宝的异常,否则耽误治疗,宝宝的病情可能就会进一步恶化了。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儿多因吸入了羊水、胎粪、乳汁等而发病。例如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胎儿缺氧,继而刺激胎儿呼吸中枢,使胎儿出现呼吸,并将羊水吸入呼吸道乃至肺内,造成羊水吸入性肺炎,患儿多于出生后即出现症状。又如胎儿宫内缺氧严重,使胎粪排出污染羊水,从而引起胎粪吸入性肺炎。而乳汁吸入性肺炎,多见于早产儿、体弱儿,这类患儿在吃奶时或吃奶后,由于吞咽动作不协调,食道反流而出现呛咳,使乳汁吸入肺内发病。

  因此,当新生儿出现以下异常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吃奶、反应差、哭声弱;咳嗽或吃奶后呛咳;呼吸表浅而急促,鼻翼扇动;发热或体温不升;甚至呼吸不规则、点头呼吸,或口吐泡沫、面色发绀。尤其是曾有过胎儿宫内缺氧史,或羊水混浊史的新生儿,更要加倍小心。

  防止胎儿宫内缺氧和分娩时缺氧,是预防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的关键。因此,重视孕期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定期作好产前检查很重要。尤其是在临近分娩时,如若发现胎儿有宫内缺氧的情况,须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尽快结束分娩。对于新生儿来说,居所环境要安静,室内空气流通且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减少新生儿与发热、咳嗽患者接触,均有利于减少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此外,母乳中含多种免疫抗体,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所以,要让新生儿多吃母乳。但喂奶时要注意采取正确的姿势,母亲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晕下方喂哺,以防因奶汁太急引起呛咳。人工喂养时,不要采用奶眼过大的奶头。新生儿喂饱奶后,可将他竖起趴在妈妈的肩头,轻拍其背,便于以打嗝方式排出胃内空气。

  编辑推荐: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治疗的常见方法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日常护理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预防方法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方徽雯)

猜你喜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5-08-21

169E CPU 天梯图 2025

在2025年的电脑性能选购时代,精准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CPU显得尤为关键。169ECPU天梯图2025提供全面、权威且实时更新的性能排行榜,涵盖桌面CPU、笔记本处理器以及移动

2025-08-18

Your All-in-One Mandarin Learning Hub

Thisthoughtfullydesignedplatformempowersnon-ChinesespeakerstolearnMandarinstepbystep—fro

2025-08-14

点燃学习热情,从 Learn Chinese 开始

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中文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语言技能。不过,面对繁复的汉字体系和独特的发音规则,不少非中文母语者望而生畏。那这时候,“LearnChinese”平台(来源于

2025-08-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使命与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InternationalCentrefor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undertheauspicesof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