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听话的孩子,你不知道他的心里有多苦!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玩具玩过后要收起来,你怎么还是这么不听话,到处扔。”
“小朋友来玩,你的玩具怎么不拿出来分享,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这么不听话。”
“路上遇见熟人要打招呼,你还需要我说几次,才会听话。”
“你看某某多听话,放学回来都会先做作业再玩,只有你最不听话了,老是玩。”
以上这些话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成为父母后常常会拿“听不听话”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好像听话就是好事,不听话就是坏事。
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很伤人。
听话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二年级美术老师布置作业,用树叶作画,画日常生活中的动物。
侄女跟我说,她打算画一只恐龙。
她为了这份作业煞费苦心,到公园寻了很长的蕨类植物做恐龙身体,松针做尖牙,结果交上去被老师批评,说是四不像。
她认真做作业,只是有一点不听老师的话,就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
听不听话,好像是大人用来要求孩子的一个通用标准。
听话,就是好孩子;没有事事顺从,打自己的小算盘,就是不听话,就得改。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话呢?难道大人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孩子的意愿就是不合理的吗?
英国儿童分析学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假我″:
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有意无意不断修剪自己的枝叶、藏起自己的不乖,表面上活出一个很听话很省心的″假我″。
最后,假我变得很强大,真我却渐渐消失,就像视频里面所说的:他们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未来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听话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听话的孩子,其性格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源自父母的教育风格,这种教育风格一般也分为两类:一种是肯定评价,一种是否定评价。
肯定评价——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你要好好读书,爸妈才会更加喜欢你。你懂礼貌,别人才会欣赏你。
否定评价——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妈妈下次不带你来了,因为你刚刚不听话。
而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郝广才就曾在演讲中,生动描述了一个要求孩子听话的妈妈:
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吃饭,两兄弟争一个小汽车,妈妈让哥哥把小汽车给弟弟。
哥哥问:“为什么我要给他?”
妈妈说:“因为你比他大,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
哥哥反应很快,说:“那我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永远都比弟弟大。”
妈妈火了:“你要是再说话,不听话,我就让那个阿姨把你剁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肯定不会这么回答孩子,但也会经常说:乖,听话。你听话,妈妈就给你买玩具。
由此就引出了另一方面://源于孩子对爱的渴求
在父母肯定或否定评价下,孩子会形成一种潜意识:我听话,才可以得到爸妈的爱。
相比自由释放天性,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接纳、赞扬,哪怕辛苦,也好过失去爸妈的爱。
每一个听话的孩子心中都藏着一句:“妈妈,别批评我,别嫌弃我,别抛下我。”
那些听话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以上面的两种方式,逼迫孩子选择“听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流浪大师沈巍,因为饱读诗书而风靡全网。
要知道,曾经他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热爱历史和美术的他,却因为父亲的严格管教,而放弃了最爱的专业,学习了审计专业。
这次的听话,成了沈巍永远的痛。
长大后,对专业没兴趣,工作不合意,他选择离开了那个家和强势的父母,开始四处流浪。
也许,他不想面对的是,要他听话,处处为他考虑的父母;
也许,他憎恨的是,那个听话乖巧,不肯争取自由的自己。
从他选择听话的那一刻起,他就舍弃了自己的幸福。
「如果不是爸爸的要求,我可能会选择其他专业,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听话的孩子心里有多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宁可流浪街头,卑微乞讨,宁可风餐露宿,捡垃圾讨饭,也不愿意回到那个曾经温暖的家。
虽然现在已经名声大振,可他丢失的人生,失去的珍贵时光,却再也无法找回了。
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为人父母最难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控制和绑架,而是对话和协作。
处处要为孩子好,事事要孩子听话的父母,却始终没有意识到,失去尊重的「听话」,只会将教育变成一场伤害孩子的残酷游戏。
而受伤的孩子,即便付出一生,也无法修复内心的痛。
让孩子听话的父母千篇一律,鼓励孩子做自己的父母万里挑一!
事出必有因。弗洛伊德说,每一个不健全的人格,心理都根植于童年的创伤。
听话的孩子也一样,他有多听话,心里就承受过多少苦。
比起教育孩子听话,父母学会更好地控制情绪,倾听孩子心声,才是更紧要的课题。
/孩子不听话时,要学会冷静。
「你不许再往衣服上泼水了!」
「不!我就要泼!」
朋友家一向懂事的儿子,有一次非要在家里玩水枪,瞄准晾衣架上的一排衣服,一边挨个呲水,一边得意地哈哈大笑。
朋友气得头顶冒烟,冲了过去,高高举起的手臂刚要落下,还是忍住了。
睡觉前,儿子突然问,
「妈妈,你好点了吗?」
「怎么呢?」
「你以前告诉我,细菌很怕盐,我就在水枪里装了点盐,把衣服上的细菌都打跑啊。这样你的病就能快点好了……」
听到这里,朋友瞬间泪目,只是一个小感冒,孩子竟然放在了心上,还用自己的办法来帮她。
她暗自庆幸,幸亏当时保持了冷静,没有让巴掌落下来。否则,孩子该有多委屈。
/制造场景,让孩子自己选择
听话的孩子身体里面,其实藏着另一面。
也许是一个捣蛋的调皮鬼,渴望寻找新鲜刺激;也许是一个烂漫的艺术家,随性不拘,讨厌按部就班的规矩。
所以,你要给的不是要求,而是选择:父母可以制造一些场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要求:″乖,把牛奶喝了。″
选择:″你早餐是想喝牛奶,还是果汁?″
要求:″赶紧的,把你的狗窝收拾了!″
选择:″你是想先打篮球,还是先整理房间?″
祈使句变成疑问句,对话场景更加宽松,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孩子才会做出合乎自己意愿的决定。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生活作主。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些行为大人或许理解不了,只要不事关品格,不影响安危,是不是没那么重要呢?
教育的终点,从来就不是让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是教育的失败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成功。
听话与不听话的选择,是教会他们用逻辑自洽的精妙体系:严肃认真而不失赤子之心、不怕犯错但永远懂得承担,去构建内在的保护层,绽放个性。
允许孩子试错,而不是替他规避错误,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与信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