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究竟有何魔力,让世界各国争相推广?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研学旅行究竟有何魔力,让世界各国争相推广?
李可为 2022/07/18 11:38 谈谈关于旅游的那点人和事! 来自北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知行结合,在追逐远方的路上完成诗意的探索。可以说“研学旅行”源远流长,从孔子的带诸弟子周游列国,到徐霞客遍访天下名川大山,写就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都堪称是“研学旅行”的经典。
到了现代,研学旅行已经变成了课堂的延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方式,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推广。2022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鼓励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游学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
广东省也研学旅行作出明确规定:2022年10月8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并要求每学段不少于2次研学活动。
能够让国家如此重视的研学旅行,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带孩子出去玩一玩”、“看看外面的风景”,而是有着清晰的教育主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1:研学旅行常见的几种方式
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细分。虽然研学旅行领域各产品在体验、活动形式、学习深度上存在较大区别,但本质目的及核心驱动因素一致,均是为了使学员“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式学习,拓展学员的眼界,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因此,可以将研学旅行研发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游”为核心,即游学活动,附带参观、学习、交流等,如名校学府游学、文化景点参观、海外名校课堂体验、国际志愿者项目等;另一类以“学”为核心,即研学活动,附带野外活动、交流,如各类艺术、科技、文化等主题式营地教育。
按照组织的主体来分,又可以分为校园研学、亲子游、夏令营/冬令营三个部分内容。
校园研学
由学校统一组织,以年级或者是班级为单位进行,与传统的“春游”、“秋游”形式有几分接近,但增加了文化的主题与内涵。行程一般安排在1-2天内,以当地的传统文化、经典景点或者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企业为参观对象,会安排专门的文化导师为学生讲解旅行背后的文化底蕴。比如在广东可以参加岭南文化、非遗传承、广东美食、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的研学旅行。
亲子游
由家庭组织,多半集中于周末时间,一般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文化特色的课程,比如说体验传统的活字印刷、造纸术、岭南古琴、广彩刺绣、国画书法等课程,或者是前往野外进行观星、探险等,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完成文化的传承,知识的学习。
夏令营/冬令营
一般由教育机构或者是旅行社发起,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时间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天半个月,足迹跨度也最大,从当地到国外都有,主题亦是五花八门,军训、运动、艺术、研学等都名列其中。夏令营/冬令营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家长并不参与,而且孩子深度进入到主题学习中,因此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最精最广,对个人自立能力的锻炼也最为全面。
2:研学旅行的深远好处
世间万物皆是学问。研学旅行与孩子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
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
研学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世界,体验真实的生活,激发对自然、人文、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将为孩子提供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拥有创新精神不仅仅是让一个孩子的前程变得更加光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多样化思维
研学旅行的行程是多样化,可能有高大上的国际游学,去到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欣赏那些凝聚着千百年文化传承的人类文明精华,或者是去到世界名校,体验金字塔尖学子的平常却不平凡的生活;也有可能是去到边远的山区,或者是原生态的农村,让孩子在欣赏自然的风貌之余体验生活的不易……
当一个人看过的风景足够丰富,大脑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就会更加多元化;当一个人走过的路足够多了,心中对于各种文化差异就更加容易接受。研学旅行中看到的每一片叶子,接触过的每一个人,都将化作孩子生命中的财富,让他的视野变得宽广,内心变得丰盈,从而变得更加从容与包容。
游历过世界的孩子,跟固守一方的孩子相比,差异的不仅仅是一份阅历,更大的还是思维方式——人只有见识过世界的辽阔,才会明白人生的征程在于星辰与大海,而不是眼前的苟且。
而一个心中拥有星辰与大海的孩子,一个拥有宏观视野的孩子,他在处理事情上将比寻常人更加灵活与果决,更易从纷繁的万事万物中找到规律与捷径。
这样的孩子,格局将会更加大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更加高效,他们将成为推动国家稳步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
培养勇气与团队精神
平日里千篇一律的学习生活,磨灭了孩子接触未知世界的勇气,通过研学旅行为孩子专门设计的活动,可以让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认识新团队成员,并从中得到收获。
而且,研学旅行让孩子脱离开父母的呵护,让他们学会用稚嫩的双手去独立面对世界的风雨,哪怕这些风雨是温和的,也会锤炼出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提升他们的坚毅、坚持品质,让他们形成意识:阳光总在风雨后,所有的成功与美好,终究要要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奋斗来获得。
一个懂得奋斗的孩子,才会有远大的未来;一个懂得奋斗的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之巅。
3:世界各国的研学旅行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各国对游学研发逐渐重视。其中,早在2008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全国中小学修学旅行比例达到95%以上;俄罗斯也重视营地教育,每年拨巨款支持营地运营;美国也出台一系列校外教育的政策法案,如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由于政策、财政的扶持,美国游学教育普及率和认可度高。
日本:修学旅行
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多种多样,渗透率很高,高中达到98%,初中达到95%,小学生则几乎全部参加研学旅行。国家对修学旅行提供经费保障。
日本的“修学旅行”内容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在日本组织海外修学旅行的学校数量在不断增加,目的多是让孩子学习外语和培养国际化视野。目的地国家一般以北美、欧洲、东南亚、韩国等地为主。
总之,修学旅行的目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体验自然、感受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到了晚上,全年级的同学还会聚集在一起开茶话会,欣赏节目表演、唱卡拉OK等,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修学旅行”是他们人生难忘的记忆之一。旅行中,有人交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有人明白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道理。
韩国:毕业旅行
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研学旅游的范围也不囿于本国内,如2014年,韩国大学生“东北亚大长征”活动就选择高句丽的开国王城——位于我国辽宁省的五女山城,以及高句丽时代遗址——我国吉林省集安市、敦化市、东京城等地进行考察。
英国:游中学
英国的研学旅行,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体现了从重“游”到重“学”,再到“游中学”二者有机融合的特点。
英国的研学旅行,除了观光游览的内容,重点包括了深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课堂,体验不同的教育文化,让学生与陌生的教师、同学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户外探险、寻宝探险、主题晚餐、小组竞赛等形式,感受研学旅行中“玩学结合”的特点。这丰富了学子的游学生活体验,还能让学子从多角度感受研学旅行的意义。
美国:兴趣为主
家长较少有“望子成龙”的功利念头,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所以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假期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美国霍奇基斯高中甚至曾组织10-12年级的学生去南极开展为期3周的探险之旅,让孩子们在考察南极半岛和周边岛屿,观察鲸鱼、磷虾群,拍摄帝王企鹅、海豹、冰山的同时,听取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学习生态学和当地历史。
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会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准备。
纵观各国的研学旅行,尽管各国研学文化、产品不尽相同,但是让孩子走出家门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人生的诗意在于远方,每一寸走过的路,都会化作内心的灵性。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孩子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辽阔,人生也将变得更加宽广。这才是研学旅行的真正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海南三亚研学旅行,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三亚会奖旅游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