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成长总结 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
- 时间:
- 浏览:310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和交往策略。包括用正确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学习协商、等待、轮流、放弃、谦让、遵守规则等。交往技能和交往策略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冲突解决结果。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反复练习掌握。情景训练和角色扮演是直观而有效的训练方法。重现生活中发生的冲突情景,可让幼儿讨论冲突过程、冲突解决方法以了解不同的处理方法及其带来的不同结果。角色扮演是幼儿乐于参加的游戏活动,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幼儿既可体验不同角色,学习换位思考,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又可将其习得的技能与行为迁移到其他生活场景。
幼儿园教师成长总结 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与思考
【摘要】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时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应以促进幼儿自主管理,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为目标。幼儿园教师应将解决幼儿冲突时扮演的角色定位在指导者和教育者。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冲突;角色
冲突及冲突解决是促进幼儿调节自我认知、适应环境、发展社会性的过程。Osterman和 Bjordqvist(1994)研究指出,儿童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建设性冲突解决、退缩和第三者干预。〔1〕儿童在解决人际冲突时常使用求助、逃避和外向与内向的情绪应对等方法(Causey,Dubow,1992)。幼儿园教师在应对幼儿冲突时常使用教师中心策略、幼儿中心策略和高权威策略。〔2〕不同的应对策略意味着教师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幼儿园教师以何种角色出现,会对幼儿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对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时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讨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冲突解决过程中的适宜行为。
一、幼儿交往冲突发展与解决策略
在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冲突随处可见。学前儿童交往冲突多发生在游戏活动中。对空间、物品等有限资源的争夺是引发幼儿冲突的主要原因。幼儿冲突的发生模式通常为:矛盾产生——争执——问题解决/矛盾升级——冲突发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争抢,身体攻击(打、踢、推搡、咬),语言攻击(骂、威胁),毁坏物品,拒绝与他人玩耍等。
大多数幼儿交往冲突都属小冲突,很快就可化解。有关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显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潜在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是非暴力的。人类自身可以通过行为控制机制来保证彼此间社会性互动的顺利进行。〔3〕这些行为控制机制包括:(1)人们会在潜在冲突升级之前进行协商解决,如运用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优先占有权等原则来避免争端,或服从于领导和统治角色。(2)采用多种方式减轻冲突强度或冲突后果,如采用协商、安抚等友好方式减缓冲突。(3)运用妥协、平分或和解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