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接骨是最大幸福” 记明溪民间接骨师冯福和 ,流产民间风俗习惯
- 时间:
- 浏览:406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导读: 明溪记者站 康志辉 文/图冯福和62岁,个头矮小,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话语间总是咧着嘴,似笑非笑。这位农夫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医术?他是怎么用药治病的,又是怎......
明溪记者站 康志辉 文/图冯福和62岁,个头矮小,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话语间总是咧着嘴,似笑非笑。这位农夫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医术?他是怎么用药治病的,又是怎样一个人?
7月28日午后,记者走进冯福和家中,了解这位民间接骨师傅。聊着聊着,老冯吐露了“秘密”……
菇贩传医 农家成接骨世家
在明溪胡坊镇大地村,冯福和一家三代都会接骨,众人皆知。冯福和还记得,父亲冯印忠除了务农外,偶尔也会徒步出山帮人接骨,还用板车将病人拖至家里救治。
谈起自家接骨绝活的来历,冯福和曾经听过父亲这样讲述:清朝末年有一个落泊的浙江大夫改行到闽北贩运香菇,曾经帮因伐木被压断小腿的祖父接过骨。后来,菇贩每次来明溪吃住都在冯家,与祖父交情甚好。菇贩晚年回浙江时,便将接骨手艺教给祖父,并留下一本医书。
至于医书上写的是什么,冯福和只知道有点穴、任针、接骨等医术,其父亲和几个兄妹只学会任针和接骨手艺。冯印忠时,医术除了传给冯福和的姐夫余世文外,没有收过任何徒弟,后来,医书被余家借走。十几年前,余世文去世,医书下落不明,聊到这里,冯福和倍感。此后,医术不,传男不传女,成了老冯家的家规。
由于医术是祖上传下来的,父亲冯印忠并非科班出身,难以开铺,只能帮助穷人和信得过的亲戚、邻里接骨。采什么药、怎么配药、如何移骨和接骨及敷药等,父亲怎么操作,家里七个孩子看多了,都了解。排行老六的冯福和从13岁起便经常跟随父亲出门行医,17岁那年,他开始独自行医,至今已45年,接骨上千人。
神奇妙药 接骨师傅有绝活
老冯闲不住,平日里都在10亩水稻田里“转悠”,回家前习惯到山里采些药草带回去,“多备点药,有需要的时候好办事”。这神奇的药草,是否如或武侠小说里所盛传的需要多种配方精心炼制?老冯笑着吐露了:“药其实很简单,就煮米酒+两种特殊的药草,药对了,接骨治病还不容易?”
老冯说,用药时要先用任针将患者受伤处的淤血先放出来,接着捏移患处碎骨到原先。骨头接好后,用钻孔的杉木皮将患处固定住,杉木皮上敷上事先调配好的“妙药”,1-3小时后,需及时将药品拿掉,最后用纱布包扎起来。冯福和说,药应依照病人的年纪和受伤部位的面积及损伤程度,适度涂抹,用药过量或者敷药时间过长未清洗、拿掉,会导致“多长骨头”。“做了40多年,现在看个病人花2-3小时就可以弄好,因情况不同,杉皮扎绑20-40天便可以恢复健康,无需压钢板、打石膏。”老冯对祖传医术很有信心。据悉,这药敷用后,当晚病人患处会有灼热瘙痒感觉,这药带有薯片味,对治疗头晕、心情烦躁、提神或风湿都有一定疗效,活血化瘀效果明显。有身孕的妇女不能闻到这药味,不能靠近用药房间,否者容易导致流产。对此,老冯自己也笑了笑,“就是很奇怪!”
温情提示 骑车要注意安全
冯福和说,现在自己老了,体力略显不支,需要接骨的人却越来越多,偶尔一天还要出诊两三次,此前有时候大半年都没有一个人询问。究其原因,老冯是这样解释:早些年,交通不便,大家务农居多,出现骨折骨裂的很少,有的话也以上山砍柴或者挑担子不小心摔倒居多。眼下,交通便利,摩托普及,骑车摔倒造成骨头破损的较多,仅去年老冯就接诊了35例这类病人。“平日里,年轻人骑车应该慢一点,多注意安全,有个磕磕碰碰的千万不能乱动,否则有可能造成二次。老年人骨头比较脆,出事接骨后恢复时间需要比较长,含醋、甜、辣等食物少吃点,特别是在用药期间不能吃。日常生活中得多喝点骨头汤,吃些钙片,多运动锻炼,有益于强身健骨。”冯福和说。
坚守祖业 为人分忧接好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百姓接骨大多到医院就诊,几个兄妹中只有冯福和始终坚守着这份祖业。除了本市外,经人介绍,他先后数十次到泉州、厦门、福州甚至江西、浙江等地帮人接骨。往后,在厦门工作的儿子将成为冯家接骨绝活的人。“为刚出事的病人接骨还好,给二次就诊病号接骨需面对医术和的双重压力,我们怕做好事不成反被人家。”冯福和妻子无奈地说。有一回,龙岩李女士在医院接骨没成功,4天内因疼痛难忍整天哭喊着,经人介绍后连夜从连城县赶来明溪老冯家求治,终于去除了痛苦。冯福和说,能帮助别人减少病痛、接好骨头,就是最大的幸福。
女儿冯菊花告诉记者,平日里父亲帮人看病从不主动收取人家任何钱物,医药费、车费经常是自己垫付,人家说他有点“傻”,但患者很敬佩他。从2000年至今,按当地风俗,每年正月十一都有一些先前接骨过的病人请冯福和去做客,或者登门拜访送祝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