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三五”成为关注热点,各区针对“十三五”的规划,逐一进行的分享,顺义区“十三五”,顺义区未来五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会有哪些动向?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推动有新目标?今天北京幼升小以问答的形式为大家一一解读!
一、如何推进顺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问如何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答:
1.坚持普惠、优质发展模式
合理调整布局,强化新建小区配套园所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形式支持民办园以普惠价格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2.全面提升保教服务水平
遵循师幼配比要求及班额设置标准,落实干部教师及后勤辅助人员任职资格。
加强干部教师专业培训及业务督导。
建立更加灵活的用工机制,逐步实现同岗同酬。
建立以流程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运营管理体系。
大力推行家园共育机制,不断创新家园共育模式。
加强园所保教质量监测、评价与反馈工作。
3.显著缩小城乡园所差距
建立更加有效的城乡幼儿园之间干部教师交流机制。
严格镇、村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加强干部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加大对村集体办园的财政及专业支持力度,继续推行公派专业人员负责保教业务管理的帮扶模式。
4.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加强幼小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开发相应的适应性训练课程。
加强幼小合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衔接机制。
加强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的宣传引导。
问如何促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答:
1.推动实现教育软实力均衡
积极推进“区聘校用”等人事制度改革,加大薪酬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力度。
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给予农村校更多的人事政策倾斜。
建立名师、优师结对(“人对校”)帮扶机制。
加大优秀干部教师的引进力度。
2.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移植、共享效率
继续实施区域联盟组团发展策略,推行跨学段、跨城乡集团化管理模式,择机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度,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移植效率。
问如何推动高中教育自主创新发展?
答:
1.鼓励教育教学创新
鼓励高中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开展自主创新。
建立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体系创新的督导评价体系。
2.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课堂改革
调整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加强三级课程整合力度。
深入推进“分层选课走班”教育管理机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
3.建立高中教育联盟
推动建立区域高中教育联盟,促进校际之间加强合作与协作。
支持区域高中教育联盟与区外优秀高中校加强交流与合作。
4.增强高中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教育、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等。
以人格教育、挫折教育、情商教育等为重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增进与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及其它社会机构的互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频度和质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
问如何促进特殊教育人性化发展?
答:
1.为特教群体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保障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高中阶段免费入读,建立高等教育升学“一对一”协助机制。
加强基础教育机构教师的特教技能培训。
职成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效衔接,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社区教育发挥“近距服务”优势,为特教人群提供丰富的教育服务内容。
支持成人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有线电视等面向特教群体开展远程教育。
2.关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
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关注残疾学生的家庭教育,推动建立残疾学生家庭关怀机制。
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发挥家校共育功能。
问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端、特色、国际化发展?
答:
1.纳入“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框架
积极引进城区高端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开展国际合作。
2. 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
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注重协调,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公共管理服务。
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企业。
3.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推动建立辐射“京津冀”、具有显著区域优势特色、高端先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教育教学创新实验基地。
支持区域职教机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入高端职业教育项目,设立国际领先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创新实验室,向社会各界开放。
问如何促进继续教育实效化发展?
答:
1.进一步发挥成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支持作用
动态优化学科结构与教学内容,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以及职业发展需求。
鼓励、支持农村人口积极参与成人教育,设立专项基金。
提高成人教育招生、入学、学习、考试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不断扩大网络自主学习范畴,鼓励开展“慕课”等新型学习方式。
2.社区教育实行分层分类发展
建设社区学院及区级市民学习体验服务中心,建设好区、镇(街道)、村三级“市民学习体验点”。
继续加强“学习品牌”和“顺义学习网”建设,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网络参与规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服务,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建立社区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3..推进学习型顺义建设
创新终身学习引导机制,贴近终身教育价值需求。
加强开放式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学习成效评价机制。
完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评价标准,开展评选活动。
二、如何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答:
1.提升教育资源配置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校舍安全等级。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筹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制定适合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区域性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制定多层次的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
建设低碳校园、绿色校园。
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用地确权事宜,依法保护学校权益。
2.发展学前教育
大力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拓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增加学位9000个。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服务水平。
创新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办园的奖补办法。
制定普惠性民办、村办幼儿园指导帮扶政策。
3.建设中小学特色课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
加强与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合作,建设特色显著、质量优异、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督导评价,建立优质课程建设奖励机制。
4.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推动课堂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
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理论与实践培训,组织开展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加大新型教学模式交流、分享、移植力度,建立跟踪评价机制。
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开展全员、分层、分岗的专业培训。
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推行“以校组班”的培训方式。
加强区域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将教研中心建设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中心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中心。
加大对教师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关心力度。
6.提升教育信息化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建设教育政务、教育研究、教育评价三大信息平台。
加强“大数据”运用,为教育管理决策、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督导等提供支持。
7.建设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开展中小学“绿色评价”。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对全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透明、刚性、客观、绿色”的评价。
三、如何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答:
1.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两个责任。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加强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实施的组织领导。
提高政府社会统筹管理能力。
2.条件保障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依法明确和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
推动教育去行政化改革。
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
3.监督评价
切实发挥教育督导工作的功用。
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评级体系建设。
加强绩效审计工作。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