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位家长的分享转帖,精细的解释了北京教委严格实施幼升小入学政策的若干思路,幼升小家长们可以了解一下,看看这位家长说的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很多人讨论西城未来的入学政策,很多是屁股决定脑袋
特别买了房的,就觉得有房有户应该按照第一顺位优先,按年限排队,直到录满为止。保障共建都应该彻底取消,本地有户无房、四老房的都应该给有房有户的让路~~
手里没有平房的,觉得4.4平米的平房不能居住,就不应该划片;持有平房的,则会说北京也有世代的土著,真就住着4平米的房本+10平米的自建,凭啥赶人家?
京户觉得好资源应该京户优先,非京的觉得应该保证入学权。而事实上,以西城这种流入热度,2018年如果完全京户优先,绝对可以做到不给非京留任何一个位置。
事实上,这事都是教委定的,既然是教委定的,就应该想想教委制定政策的思路是什么?
先说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信息采集系统:
2012年以前,北京幼升小没有信息采集系统,那么很多信息掌握的不全,或者说为了全面掌握信息要花很大力气。而人为的操作也给了校方很大的操作空间。后来逐步上马了信息采集,2013年,就卡了很多跨区择校。但2013其实只是试水,到了2014年,信息采集得到了全面实施,学校权利被收回,很多数据也变得透明了,教委的决策者就更有依据。因此很多过往的经验不能机械的参照~~~
第二个背景是18届3中全会:
18届3中全会的政策导向: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免试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9年一贯;
其实,我对这个精神的理解是:上面的本意是解决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免去家长择校之苦。那应该先努力做到资源均衡,让大家机会平等,然后才是免试就近入学、9年一贯,免去大家择校的烦恼。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两件事情是在同时做。而资源均衡是个过程,短时间内未必奏效,就近入学反倒是马上就可以卡得很死,甚至小升初、初升高都更倾向锁区。结果反而造成了就学机会更加不平等。于是学区房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提升。只不过由于新出了直升校和并校,导致择校热点发生了变化而已。
但是,18届3中全会的大背景下,教改的目标和方向是不会变的(资源均衡、就近入学)~~~
第三个背景就是北京的特殊性:
北京的第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保障”,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保障”这个词代表着特权、fb...
我只能对这类人说,你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北京人。北京的首要属性不是北京人民的北京,而是中国人民的首都。从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已经明确了北京市长的职责,首先是保障好在京中央机关的高效工作,其次才是服务北京市民。如果一个城市,将市民的利益凌驾于保障国家机关高效运作之上,那么这个城市就不适合做首都了~~
很多人见了马路上国家领导过车,觉得扰民、影响交通。但是,北京能建设的这么好,本身就是因为国家政府设在了这里,政府设在了这里,每年重要的两会都在这里开,那领导必然就多。你既然挨着国家领导,沐浴着中南海的恩泽(物价稳定、教育&医疗资源丰富),那你就得承受某些东西,比如:APEC期间限号,给国宾车队让道等等。你要想不开、受不了可以走,没人逼着你非和国家领导人凑热闹~~
回到保障入学这个东西,国家机关设在了北京,北京就有责任保障国家机关高效运转。
很多中央机关,用人有很多复杂情况,比如涉密机构,以往不招北京人,因为本地人经常回家探亲,容易导致泄密。还有一些中央决策机构和关键性的部门,必然要调集全国的精英,不仅是参谋部,像国旗班、卫戍区、政府办公厅的保镖、翻译,甚至服务员、保洁、厨师等等,都是经过严格受训、精挑细选,思想上讲绝对服从的~~还有一些特殊岗位(军事、外交部门),平时没啥工作,但是24小时随时待命、快速响应的。
这些岗位,有的层级很低,有的也不要求高学历(比如保镖),所以房子没分、户口都没解决、住着宿舍。如果让这些岗位,每天早上还要大老远接送孩子去丰台甚至更远,心思不在工作上,什么人都接触(一不留神就泄密),作为首都市民,罪过就大了。很多保障生定点进某些学校,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这些学校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不会轻易泄露家长从事的工作。
另一个角度说,海淀是因为有大学,但东西城那么多优质学校,随着拆迁,学位数量以往常年多于东西城的户籍&常住的入学儿童,这些学校是给谁修的,你想过吗?如果不是政府在东西城,东西城能有那么多学校?为中央机关投钱建设的学校,学校建好了,然后两句话把服务中央机关的服务职能给甩了,留给北京郊县的市民、甚至非京,说的过去吗?
所以保障这个东西,只能是限制、不能被滥用,权力滥用就是fb了。但是你要说完全消除,根本不可能,除非中央政府都牵走。所以,这一点上,监督、限制就足够了,别都和处女座似的~~
还有北京原住民的很多特殊情况(无处可去)、北京媒体的能量、北京对待非京的左右为难。这些复杂情况,教委必然都要面对,不是站在某个利益群体,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一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