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所“大变脸”的中小学,是不是觉得还意犹未尽呢?今天,小编又整理了几所学校,让您切实了解北京中小学新课程到底“新”在哪儿了!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上周四,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初二学生的一节课由两位老师讲,他们一位是语文老师、另一位是生物老师。跨学科,甚至跨文理的教学尝试如今已经在学校形成趋势。小编带领大家来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是不是感觉很“高大上”啊?其实第19中学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外,还引导各学科开展学科课程融合的校本教研。本学期学校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校本教研每月一次,开展科学学科跨学科教研2次。鼓励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同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中落实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
面对学校的课表,天坛东里小学的孩子们有个幸福的“小烦恼”。同一课时里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两节课,到底这节课该去学什么呢?孩子们要做个“痛苦”的选择。
原来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近一步的思考和设计,发展成了当下的课表,学校称之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对同一课时的“拆分”实现学生的多种选择。这样的选课背后,实际是校本课程数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给孩子创造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环境。
学校教学主任何老师介绍,在一个课时里安排两节不同内容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二选其一。下面看看天坛东里小学各年级“二选一”课程内容吧!!!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语文学科建设核心内涵是博、融、雅。通过博览、博学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不同层次课程和跨学科的融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做人要雅。
习作教学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仍然是“谈虎色变”的一项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习作常常也是眉头紧锁;家长也总是发愁孩子的作文总是写不好。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王海萌老师从“简快作文”课中受益良多。便把这种作文授课形式引入到纪家庙小学的作文课上。
学校自2014年5月引入“简快作文”后,学校重新设计课程时间。在90分钟,两节课时间的作文课上,通过前20分钟的教师讲解、40分钟的学生写作、20分钟的学生互评和10分钟的学生自习,再加上课下的学生自己修改和教师评价。习作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学生间的互评环节成为了整个课程的“亮点”,孩子们争相地做起“小老师”给同学进行着点评。“我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就赶紧写,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同学们对我作文有什么评价”。
老师用这样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放到课堂上来完成,即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学校紧抓互评中的教育机会,教会学生如何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也在互评文章的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王海萌老师班上的学生几乎都能在40分钟之内完成一篇作文,写得快的同学能在半个小时完成600字作文,而且作文的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互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新学期,登莱小学借助每天中午12:50至13:20这段时间,以主题推进的方式,组织各班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九月份全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每周一开设“观影时光”活动,由品社老师选择一些爱国主题的影片供学生们欣赏,像《地道战》、《地雷战》等,在活动中音乐老师还会教学生们唱一些抗战歌曲。学生们观影后感受的表现形式多样,低年级学生由美术老师指导以绘画的方式表现,中年级学生由美术老师以制作小报的形式表现,高年级的学生由语文老师以写影评的方式表现。
学校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利用每天中午30分钟,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学习活动,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统筹使用。教学部门不仅指导教师开展基于问题、实践、开放、探究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引导教师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北京晨报》)
如果您也有幼升小相关升学问题可以关注北幼升小网微信账号“北京幼升小(bjysxwx)”,回复“咨询”二字获取留言咨询页面。我们将尽力为您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