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感季提前两周到来 诺如病毒今年也高发 粑粑麻麻要做好预防工作!

  • 时间:
  • 浏览:96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据了解,京城近期已经进入今年流感流行季,比去年提前了两周。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昨天表示,今年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据了解,京城近期已经进入今年流感流行季,比去年提前了两周。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昨天表示,今年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发热病例比往年明显提高。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目前对于学校、托幼机构出现流感病例时是否需要停课,尚无硬性标准,由疾病预防专家视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研判。另外,今年也是诺如病毒高发季,家长们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宝宝健康最重要。

中小学集体流感明显增加

市疾控中心监测显示,目前本市已经进入流感流行期,上周流感样病例较前期上升明显,并维持在较高平,据各区县报告,中小学校由流感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

专家认为,随着气温的下降,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所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不排除出现由流感所导致的重症、危重和死亡病例的可能,尤其是在儿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等流感高危人群中。

是否停课由专家评估

很多家长对于什么情况下幼儿园、学校需要停课心存疑问。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按照原卫生部要求,学校出现流感病例暴发疫情之后,学校应根据疾病预防专家的意见和教委沟通,视情况决定是否停课。

甲流H1N1流行期间,本市曾明确学校停课标准,一个班级出现发热病例30%以上需停课。不过,目前甲型H1N1已经成为北京的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于学校什么情况下停课主要由专家综合研判分析,并没有硬性规定。去年,北京个别班级流感疫情集中发生时,也曾零散地采取过停课措施。

卫生部门日前联合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化防控措施的落实,并对校医和医生进行培训。

诺如病毒今年也高发

市疾控中心还介绍,今年本市诺如病毒病例也比往年多。今年本市共发现诺如病毒聚集性病例39起,涉及23所幼儿园和15所小学、1所大学,共报告807名病例,症状主要为呕吐,伴有腹泻或腹痛,波及范围较广。

诺如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全年均可发生,秋冬季节为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虽然诺如病毒通常一个星期就会自愈,约50%的患者在感染诺如病毒后还可获得短期免疫,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也没有后遗症,但强烈的呕吐与腹泻很容易造成严重缺水,儿童和老人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还是要当心。

如何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为了预防流感和诺如病毒的感染,市民朋友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注意洗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抵抗力较强,在60高温或经快速汽蒸仍可存活。

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爆发。学校、幼托机构等人口密集单位要加强防范:

1)要加强晨检工作。询问学生有无呕吐或腹泻症状,一旦发现疑似病人,要立刻隔离治疗;

2)加强饮食卫生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防止疾病通过食物饮水传播;

3)一旦发现校内有病人的呕吐物要及时消毒处理,病例较多时,要及时通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

猜你喜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5-08-21

169E CPU 天梯图 2025

在2025年的电脑性能选购时代,精准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CPU显得尤为关键。169ECPU天梯图2025提供全面、权威且实时更新的性能排行榜,涵盖桌面CPU、笔记本处理器以及移动

2025-08-18

Your All-in-One Mandarin Learning Hub

Thisthoughtfullydesignedplatformempowersnon-ChinesespeakerstolearnMandarinstepbystep—fro

2025-08-14

点燃学习热情,从 Learn Chinese 开始

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中文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语言技能。不过,面对繁复的汉字体系和独特的发音规则,不少非中文母语者望而生畏。那这时候,“LearnChinese”平台(来源于

2025-08-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使命与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InternationalCentrefor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undertheauspicesof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