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心城区,有一所实力名校叫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门头沟永定镇跟它相距30公里,通州梨园镇跟它相距40公里,平谷跟它相距90公里远——在过去,对这些远郊区的孩子来说,实验二小简直就是个遥远的传说啊~更别提想去实验二小读书啦~~
现在不一样啦~孩子们家门口就能上实验二小~如假包换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办到了门头沟、通州、平谷去啦~~
这只是个例子,现在城区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小区域,到孩子们的家门口去~~~
我们的目标是:
办好每一所学校,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
在家门口上好学。
如果您的孩子在北京上学,将遇到哪些改革实惠呢?来看看2016年的《北京教育新地图》,听听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的介绍吧~~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地图:为了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而进行的学区制、对口直升校、教师轮岗、校际联合、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教育资源重组优化等一系列“大动作”。
1+1>2 抱团取暖,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
在“北京教育新地图”里,通过学区制、集团办学、深度联盟、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模式,实现校际横向联合,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
6+3>9 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学,无缝衔接九年一贯制
家门口接受连续教育~这就叫“一条龙”吧~读完6年小学后,就不用再为选择哪一所初中学校而焦头烂额。所以,在“北京教育新地图”里,整合学段、贯通培养成为纵向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新形态。
第一种:本校直升,如景山学校、育英学校、十二中朗悦学校,优质小学增设初中部、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
第二种是优质校联合薄弱学校组成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学校。如东城区的花市小学成为广渠门中学小学部,青年湖小学对口直升171中学。
家门口既有好的小学,也有好的中学,无缝衔接,从小学1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孩子们都没有后顾之忧。
1*N>N 提升供给,高校与中小学“联姻”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常常是基础教育改革披巾斩浪,隔着楚河汉界,象牙塔里依然风平浪静。
在北京市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背景下,高校和中小学终于不再泾渭分明。多所高校跟中小学“联姻”,参与附中、附小的建设。截止今天,人民大学、中国农大等26所在京高校分别与海淀、朝阳、昌平、丰台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56所附中、附小。
另外,北京市、区教科研部门对口支持30所中小学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新建中小学校 增加约13万个学位
娃上学就没那么紧张啦~
另一方面,推进完成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后续工作,截至2016年9月底竣工项目150余个,增加学位13万个左右。
真是要用整座城市的优质资源做教育啊~~
20所高校和7个高水平艺术团体,支持143所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
100多万师生共享网络资源
将有免费的在线老师了!
加强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建设,每年为100多万师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在线答疑、作文批改等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施中学教师开放性在线辅导计划试点。
农村学生升学选择更大了~
高中招生名额向农村地区和一般学校倾斜
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做法,向农村地区和一般学校倾斜,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2016年的49%。2016年一般初中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实行“校额到校”,确保30%具有升学资格的学生升入优质高中。
如何让好老师陪伴在每一个孩子身边?
校长教师轮流在城乡之间“上课”是常态的~
制定印发《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合理有序流动。缩小了校际、城乡、区域差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留住乡村教师
努力使好老师下得去、留得住。出台系列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发展的政策文件,建立市级财政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支持有关区为乡村教师租赁周转房,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逐步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务的比例。据刘宇辉介绍,将根据乡村教师所在校的艰苦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每位乡村教师大约在4000元左右。
同时,实施乡村教师特岗计划,为乡村中小学校,每年招聘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300名。支持乡村教师到城区优质资源校参加免费跟岗脱产培训等。
进步很大~大家的获得感更强了~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北京是逐年提高。2016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4.50%、90.68%,创历史新高。2015年,北京16个区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数据说
2016年4月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5年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调查报告,北京的满意度与5年前相比增幅达24.18%,排名第一。
刘宇辉表示,这至少说明北京的教育社会关注度很高,目前来说也确实是有进步~未来的责任依然重大,压力依然不小,仍然要认真总结、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