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一位昵称为妮妮她爹的家长真实经验分享,讲述了自己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情况,希望能够对其他准备幼升小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晃孩子二年级快过半了,感觉孩子各方面有些上路了,汇报一下,给幼升小家长一些参考。
熟悉我的家长都知道,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在整体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不放松学习,因此在选择学校、课外班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上小学前上的是精诚幼儿园的学前班,既有幼儿园的温馨,又可以学习一些小学的习惯和知识,属于不松不紧的状态,正好适合我的想法。看到很多家长还在争论要不要上学前班,我说呢,如果能上最好还是上,要不然一年级很吃力的,虽然三年级以后可以慢慢拉平,但刚上学的孩子就被人拉下一块儿,对自信心有很大打击。由于这个学前班是属于不松不紧的,再加上我对孩子放学后从来不要求复习,所以拼音也没掌握牢固,汉字也没学多少(读不懂题目),上学后的问题就来了,考试成绩高低起伏,中游可能都偏下,再加上孩子的特点是活泼不专心,我和LP被班主任请去了好几次。
都说对孩子要好好说,但一年级如果不能养成好习惯,以后扳回来就太难了,所以,俺这个慈父开始比较严厉的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比如不记作业,比如做完题后不检查,严厉到了吹胡子瞪眼睛的地步,甚至有一次,考试前让孩子做模拟考试卷子,孩子没检查就说做完了,我找出错题后,愣是让孩子用橡皮把卷子擦干净然后重做。慢慢的,孩子的习惯好起来了,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写作业,考试完后总会跟我说检查出几个错误等等。
想让孩子学习好,一年级时候家长要下苦功夫,领着孩子上路。家里有一块小白板,我经常让孩子在上面写字、列算式什么的,见了错误笔顺就指出,算错了就重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孩子做。
低年级数学的特点,一是要有启发性,这个在学前不妨找些简单趣味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做,二是要细心,三是要检查。对于很多数学问题,尽可能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去启发,比如去超市的时候,比如在家里分苹果的时候。孩子一旦把抽象的数字联系到具象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的就不怕数学了。
语文,学拼音、认汉字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定要结合阅读及写作文来学习。到了二年级,明显的孩子之间语文成绩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不是出在认字上,而是出在看图写话上。由于之前孩子识字量不多,所以语文成绩不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识字量追上尖子生,开始较量看图写话的时候,语文成绩倒是越来越好,和学习英语一样,如果阅读还不行,那就大量的听,各种睡前故事,各种神话故事。开始,孩子一般只能写三、五句话,我就告诉她某个童话故事中差不多相同的场景人家是怎么讲的;写日记的时候孩子搞不清什么是流水账什么是日记,我就跟她描述同一个场景,好的日记是怎么写的,流水账又是怎么写的。现在,孩子的看图写话和日记几乎次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英语,从小孩子就喜欢,我自己的英语也不错,亲子对话对孩子的帮助极大。现在我们还在坚持上外教课,还在阅读原版可发声的教材,水平会比同年龄孩子高出一块儿。举个例子,外教班上2页A4纸的课文,孩子读三遍后,基本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从学前开始的钢琴和绘画一直坚持下来了。我的感觉,孩子对钢琴不怎么抵触了,弹的越来越起劲。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开始就没想过让她考级,后来老师说还是考考吧,结果她考的级低于她实际水平,比同考场的孩子水平高一些,考完级回来,弹琴的热情一下子上来了。
这就是我对孩子的理想期望,各方面均衡发展,优良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现在孩子晚上的时间比一年级充裕了,因为写作业速度大大加快了,除了练琴和英语课外学习,还能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