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育儿观念
- 时间:
- 浏览:232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他们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来源: 现代育儿报 2岁10个月的樊琦刚入院时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她,拒绝小朋友拉她的手,排斥周围一切事物。 樊琦的妈妈常给她带很多零食。刚开始她把零食抱在怀里,不要说和别人分享,甚至都不让人看一眼。但最近她开始喜欢站在旁边,看小朋友们玩,看小朋友们分享食品。有时她会自我安慰地说:“我也有吃的,就不给你们。” 那天刘寰宇正在和小朋友分享食物,樊琦走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也想吃。”“你可以问问他愿意不愿意和你分享?”“他不给我!”“你没问怎么知道呢?”樊琦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声问:“你能给我分享一个吗?”刘寰宇干脆地说“行!”给了她一个。 樊琦很快吃完了,接着又问:“再给我分享一个好吗?”这次刘寰宇没有给她,而是提出了要求:“那你也给我分享。”边说边指着樊琦手里的食物。樊琦犹豫了一会儿:“好———吧。”小心地拿出一个和刘寰宇交换。两人交换了几次,看上去都很高兴。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带了吃的没给樊琦分享,她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给我分享,我不和你玩了。”还要求别的小朋友也不和那个小朋友玩。就这样她开始有了自己交朋友的方法,还常对老师说她最喜欢和谁玩、谁对她好、谁最坏等等类似的话。(秦莹) 点评 在我们这里,孩子们有权将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孩子们借助食物和玩具建构最早的人际关系智能,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三个男孩(4~5岁)来到校长办公室,每人手中拿两个模型蜘蛛侠,要给两个校长和我描述蜘蛛侠的营养说明:“他的胸前有一个蜘蛛”,“他的嘴像老头的嘴”……他们拿着蜘蛛侠在桌子的上空摆来荡去,显示了一会儿,又把阵地转移到大厅里。我们三位校长对视一笑:三个孩子都到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这一共同的敏感期和共同拥有的玩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还自动组成一个行动小组。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人是社会的存在者,正常儿童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与合作。因此,儿童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互相尊重、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本新闻共14页,当前在第01页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