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育儿观念

  • 时间:
  • 浏览:125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 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活动经常联系在一起,因而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且新颖独特。它是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能实现,又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   一般来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普通人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乃是一脉相通的,在本质上并非两样,只不过在平上相对存有差异。创造性思维是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件。1996年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有中小学生创造的“潜置式自行车打气筒”,利用斜梁作为气筒,自行车打气极方便;有“可作叉子的勺子”,简单讲,就是在勺子的前端加上几个齿,却具备了叉子、勺子的功能。正如教育家陶行 知先生说的那样:“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广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   具有高度创造性思维的人具有如下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 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辩严密,从众行为相对较少,自信,喜欢研究问题,直率,有抱负,不拘小节。教育者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例如 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小学生认真审题,注意选材的新颖性; 数学中一题多解也是很好的训练。例如用“2、2、3、9”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就有多种途径:   24=2×9十2×3=3×(9-2÷2)=(2十2)×(9一3)=2×2×(9一3)    又如,问问孩子:你能用几种方法玩皮球?有什么东西能 代替雨伞在雨中行走不被淋湿?等等,让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流畅,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方法。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能够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度的束缚,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萌生。要鼓励儿童 去探索选择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以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为满足,注意不要对不寻常的答案轻易地采取否定态度。   灵感往往是在艰苦努力之后,突然涌现出来的。没有踏破 鞋的努力,是不会有灵感的,要让儿童们明白,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懒汉则一事无成。   有时候,给孩子们讲讲名人的一些趣闻,也能激发他们创 造的火。例如,作家老舍先生读到清朝诗人查初白的一句诗 “蛙声十里出山泉”,觉得很有神韵,请画家齐白石先生以这句诗为题作一幅画。这真是一道难题。那么长的山泉怎么画呢? 青蛙的叫声更元从表现,齐白石先生思考了好几天,他的画作巧妙地表达了诗的意境。画面上,一条湍急的小溪从远山奔流 而下,溪流中有几只可爱的小蝌蚪在畅游。画面上虽然没有青蛙,但人们看到蝌蚪,就会联想到青蛙,溪水湍急而来,人们就会联想到青蛙在十里长的山溪两边鸣叫。这种精妙构思正是 创造性思维。   独特的见解,经常能得到创造性的成果。史丰收的速算法 很有名,这个方法与我们一般的运算顺序正好相反,他是由左 向右运算的,是个创造。但是,古人也说过:“奇过则凡。”有些脱离实际的怪异思想并不能算是创造。例如。有人发明了方形西瓜,由于便于运输,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就有人依此制造了方形月饼,标新立异,结果没有销路,失败了。因为月饼是 在全家团圆的中秋节食用的,取团圆之意,做成方的就不行 了。   父母必须与孩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氛,让孩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要鼓励他们的新奇念头和行为)保护孩子 可贵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 到满意答案。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一代。

猜你喜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5-08-21

169E CPU 天梯图 2025

在2025年的电脑性能选购时代,精准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CPU显得尤为关键。169ECPU天梯图2025提供全面、权威且实时更新的性能排行榜,涵盖桌面CPU、笔记本处理器以及移动

2025-08-18

Your All-in-One Mandarin Learning Hub

Thisthoughtfullydesignedplatformempowersnon-ChinesespeakerstolearnMandarinstepbystep—fro

2025-08-14

点燃学习热情,从 Learn Chinese 开始

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中文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语言技能。不过,面对繁复的汉字体系和独特的发音规则,不少非中文母语者望而生畏。那这时候,“LearnChinese”平台(来源于

2025-08-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使命与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InternationalCentrefor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undertheauspicesof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