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等高校推行大类招生,重视学科融合
- 时间:
- 浏览:294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近日,大类招生正在成为各大高校录取招生时的时髦方式:把原有的多个招生学科和专业合并成大类,让考生按大类填报志愿。学生先入学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校,大二或大三年级时再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具体选择专业。
清华大学刚刚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大类培养小组”,宣布从2017级起全面实行大类招生,类似的招生方式,其实已经在国内多数高校中推行。
多所高校推行大类招生
不久前,清华大学聘任了16位大类培养首席教授,由校长邱勇亲自为其颁发了首席教授聘书。据了解,此举是为清华大学新一届的本科招生做准备。从2017级起,清华大学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清华大学将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合并成为了16个大类,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大类培养小组”,新聘任的16名首席教授,正是为大类培养“保驾护航”。
据了解,清华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计算机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等。
除了美术学院、新雅书院、法学院等少数几个学院独立成类外,其余大部分学院的专业都面临着合并、重组。有些院系的专业还划入了不同的大类,比如化工系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既出现在化生类,也出现在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在高考录取中采取大类招生的高校远不止清华大学一家。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大学就已经开始尝试大类招生。据媒体报道,北大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自2002年开始,实行以院系学科大类进行招生的制度,至2004年,除少量特殊专业(地质、天文、非通用语种等)、医学类专业,全校所有院系都实行了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
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推动了大类招生。北京交通大学除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外,全校49个专业或方向按学院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减少到13个大类。北京科技大学将招生专业分为6个大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对口专业。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的招生专业共7个,学生入校后统一进行基础平台教育,第四学期开始按专业方向培养。
学科融合背后的教育趋势
大量招生专业的合并,代表的是一种教育趋势的改变。清华大学此次大举推行大类培养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相融合与促进。
最近几年,学科融合已成为热门的教育话题。2013年底,教育部公开了高考改革的思路,提出文理不分科。到2017年,各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相继出炉,不分文理已成各地共识。当前,学科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向中小学延伸,2017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STEM教育”的理念,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融合。
很多人会问,学科的融合会不会加剧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种困惑其实源于对新形势下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够了解。无论是中小学阶段我们提出的“STEM教育”,还是高中阶段的文理不分科,强调的都不是学科的简单相加,相比之下,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是更被看重的,能够具备学科应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未来社会需要通识型人才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学科的分化和独立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时代,我们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都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新的时期,交叉学科大量出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拥有良好学科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通识型人才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