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冲击课外培训市场
- 时间:
- 浏览:355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2017年3月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问题。课后服务工作将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由学校主导的课后服务在全国普及,将给课后托管机构带来一定冲击,与此同时,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课后辅导机构将有更多市场机会。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设的课后科学课
中小学校作为主渠道,统筹规划各类资源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指导辖区内中小学校具体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资金和资源方面,《意见》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
《意见》将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此举有助于推进课后服务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
对于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意见》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要求。除了安排学生完成作业,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内容的规定上比较丰富,包括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由此可见,课后服务不同于课内的学习,不能简单地以教学活动来代替,而是应该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遵循学生家长自愿原则
相比校本课程,家长在选择课后服务时有更大的自主性。《意见》规定,中小学生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要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对于家长要求在校外另行实施的,中小学校要主动提醒家长选择有资质、有保障的课后服务机构。
当家长拥有自主选择权,各大机构之间比拼的就是品牌影响力、口碑和专业度,综合实力依然是培训机构占领市场的底牌。
编者的话
对于课后辅导机构来说,除了常规的市场化招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中小学校展开合作成为了拓展业务的又一条路径。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合作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专业的课程和服务,弥补公立学校自身资源的不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