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
- 时间:
- 浏览:207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正因为估测是一种介于推理与猜想之间的心理活动,所以,估测的过程是不确定的,其结果是不唯一的,学生的估测策略是多样的。我们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估测意识
欢迎来到少儿教育在线,在您阅读的时候送您一句名言:本周名言--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少儿教育在线小学教师专区刚刚推出,将逐步完善,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
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低等存在规模方面的属性,都是用量来表示的。对量进行测量,也就意味着从数学的角度把握、认识事物。翻开数学史可以看到,我们人类先辈对数学的第一需求是量的度量。例如,古人为生存要记录部落住地到可供衣食的动物群间的方位和距离,从事农业生产要进行土地测量以及把握节气,为进行物物交换要统一不同部落间的度量标准,等等。这些史实清楚地表明了,测量的数学实践活动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现在,在儿童们的生活中,量与计量也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增长,身高变高了,体重变重了;横穿马路,要估计汽车行来的时间;购学习用品要使用人民币;等等。因此,量与计量的教学完全可以也应该跳出单位换算的框框,组织学生动手测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需要学习量与计量的知识。量与计量的教学如果定位于此,那也就获得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二、相应的教学策略。
1、再现探索过程,挖掘创造潜能。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我们应看到,教材不仅呈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也呈现了人类认识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与此相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这该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拿“时分秒的认识”教学来说,有位教师这样组织:
(1)、体会量的存在。先组织学生进行两组时间长短明显的口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到时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依附于某个过程,我们就能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就能判断时间的长短。
(2)、探究量的计量。播放两段保护环境的录像,请学生辨别时间的长短,创设凭感觉难以判断时间长短的情镜,激发学生探究计量时间的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计量方法。有的小组用数数计时(数一下就是一个单位),有的小组用拍手计时(拍一下就是一个单位)……
(3)、领悟计量的统一。学生们发现了计时的方法,无比兴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播放两段长短不一的录像,要求各小组用自己的方法计时,尔后组织小组间交流。由于各小组用的计时单位不同,学生间在交流中产生了争论。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时分秒的认识”。
上述教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经历了诸多困惑,而且这种困惑正是人类认识史上数学思想困惑的逻辑“重现”。任何一个量的计量都有着类似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极其朴素的,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难懂。因此,好的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历史过程,学生在困惑面前,自主地进行着已有知识经验的检索,独立地探索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解惑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洗礼,而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他们享受着数学创造的快乐,在知、情、意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2、加强实践活动,重建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于量与计量的教学改革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学习量与计量的知识,不是要识记国际计量局颁布的任何术语和专业名称,而是要建构量的现实意义。对小学生来说,认识“米就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有何意义?因此,实践应成为学生学习量与计量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量在生活中的存在,认识量的实际意义。例如,教学“克的初步认识”,在揭示“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后,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天平开展两层次的实践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研究“1克有多重?”。
1克的重量
黄 豆 大 米 图 钉
大约( )粒 大约( )粒 大约( )只
你们组还认为,称什么物品也可以用克做单位。把物品名称填在研究报告的空白处,再称一称多少这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
(2)、下面的学习用品分别重多少克?先掂一掂估计重多少,再称一称,看谁估计得比较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