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优质幼儿小班教育的范式之一(上)
- 时间:
- 浏览:174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小班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小班化教育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认知发展研究表明,儿童是一主动的个体,他们会建立自己对世界的一套认识。当儿童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进步和需要的满足,又能进一步激起幼儿主动活动的动机,形成良性的更高级的活动需要,使幼儿的巨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个别化教育的特征
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阶段,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尤为明显。这种差异既有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也有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成功的教育就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当然,个别化教育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个别教育,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三)优质教育的特征
(四)保教合一的特征
所谓优质教育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商效益的教育。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类人力、物力资源,最大价值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使儿童获得最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很大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教师除了承担教育任务以外,必须负担大量的日常保育工作。在学前阶段,保育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帮助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保中有教,教中含保,很难区分在学前教育工作中,保育与教育究竟哪项更重要?小班化教育为保教合一创设了有利的条件,由于每班儿童数的减少,教养人员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在一般情况下,小班化教育中的教师一人得照料10多名儿童,既包括了日常保育,又负责实施教育。因此,教师对儿童的认识是全面的,保教工作是全方位的,避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轻保”广保教分离”的缺陷,便于真正做到保教并重。
小班化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索
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育行为时,才能真正显示其巨大的优势与价值。在二年的教育实践中,实验幼儿园努力做到:从儿童的立场、需求出发组织教育教学;多创造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重视儿童的自身体验、重视儿童的潜能开发、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等。从以下方面可以得到具体体现:
个别化教育方案
个别化教育方案是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个别化教育方案与个别化教育方法密不可分,具体为:教师根据儿童能力和需要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难度不同的教学材料,安排不同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进行分组或个别教育。为个别或小组成员设计的教育计划,即为个别化教育方案,小班化教育环境为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带来了有利的因素:人数减少后,便于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使教师有可能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需求及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开学前,教师到每位儿童的家中访问,一方面了解孩子发展的基本概况,如:作息规律、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能力、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该儿童作出综合分析与判断,并提出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及为达到此要求所采取的预计有效措施。这就是个别化教育方案的第一步。
以后,随着对孩子的不断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原有措施,制定新的措施。通过观察--调整措施,再观察--再调整措施,形成新措施的模式,循环往复,朝着教育目标努力。
实践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师心中有儿童,时时做有心人,对儿童及时观察、多了解、多关爱,并配以适当的措施,每一个孩子均能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个别化教育方案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高了保教质量,促进了每个儿童主体的发展。
学习活动
小班化教育中学习活动包括游戏与教学,但它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上课”。其“不同”表现在:
a时间安排上的不同:传统教学比较强调统一性,往往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出现。而小班化教育则突现个别化,注重个体操作、鼓励自由与自主活动。
b形式不同:传统教育有严谨的课程安排,准时上、下课,而小班化教育则比较宽松,允许根据需要随意调整,各活动之间过渡自然,无明显的上、下课痕迹。
c内容整合不同:传统教育多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小班化教育努力使各学科内容综合,便于知识以较完整的姿态呈现在幼儿面前。
d教学方法不同:传统教学偏重于注入式讲授,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而小班化教育追求的是启发引导,注重儿童的主动探索及自身体验,力求增加儿童直接经验的积累。
小班化的区域活动
小班化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区域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则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是合理处理好三类关系。即:教师创设环境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的关系;教师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幼儿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保证了教师成功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