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思考
- 时间:
- 浏览:42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文章是韵文的形式,语言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的识字、写字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于阅读提出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因此,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所以“朗读课文”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因此“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是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难点。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杨老师在这堂课上采取了一些教学措施来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进行生字教学时,采取了“提醒某个字的读音”、“说说你怎么记住的生字”、“开单轨双轨火车”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熟悉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同时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渗透识字的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杨老师采用 “雪地里的小画家有--------、----------、-----------和-----------。”这一句式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到了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小画家画了什么这个阅读理解的问题,则采取了让学生现在文中划下来然后再回答的办法。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明白各种小动物画的画为什么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个教学难点,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这一直观感性的办法。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播放课件是最好的办法。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留下的清晰 “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对比出现,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脚印”与画之间的联系,也就自然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其中画面的美丽。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得注意对学生课文朗读的重视,无论是读的量和质都严重缺乏,个体读、集体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安排太少或没有,也没有朗读的指导。另外,教师还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完整话、清晰认真地朗读课文、阅读时在文中圈圈划划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