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班级德育活动的注意事项
- 时间:
- 浏览:324
- 来源:少儿教育在线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更
欢迎来到少儿教育在线,在您阅读的时候送您一句名言:本周名言--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少儿教育在线小学教师专区刚刚推出,将逐步完善,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更依赖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因此,在中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应该改变那种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为管理、监督、评判和奖惩上的做法,根据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组织班级德育,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的能动因素,发挥活动、交往、实践的教育潜能,让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所获得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等直接经验中发展道德素质。
立足素质教育的主体,组织班级德育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目标的针对性
班级德育活动应该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作为导向。这一目标,既要符合学校总体德育序列,是学校德育目标的子系统,又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讲求针对性。这是使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在制订德育目标时应注意:1.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体现科学性、层次性;2.要着眼于学生全面道德素质的提高,把目标定位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上;3.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生活,使教育目标直接触及到教育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实际问题,摒弃“大、空、虚”的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便能引起学生的认同,被学生接受。
有位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尊敬家长,认为家长思想保守,对他们不理解,与家长无话可谈,甚至对家长发脾气、顶嘴,闹得家庭很不愉快。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认为要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学会体贴父母,关键要做学生的工作。于是在新学期里制订了“懂得孝敬父母,深切地关心体贴父母”的教育目标,通过“我的名字——父辈的期望”、“你对父母知多少?”、“中秋家庭联欢会”等系列班会活动开展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德育目标的针对性越强,越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就越能激起教育主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使目标落到实处。
二、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独立性、自主性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德育心理研究指出,道德品质是个人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服从意识淡了,依赖意识弱了,自立、自治的意识强了,在学习、生活中都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根据这一情况,组织班级德育活动时:一要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亲自动脑动手,从确定内容到设计形式,从活动准备、实施到评价小结,都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班主任也要善于指导,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二要班级全员动员,人人参与,防止出现“教师忙得团团转,学生干部靠边站,其他同学没事干”的现象。
从班级本身的组织特点来说,实现德育活动的自主性,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班集体的相对稳定性,使学习对象个体之间彼此熟悉,便于交往交流;对班集体的向心力和荣誉感,使学生愿意尽力把活动搞得完美成功,也容易形成集体舆论的约束;集体生活中学生愿意展现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品质,易于形成竞争风气,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活动自主性改变了过去德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道德客体的做法,成为主体性班级德育活动的重要特征。
三、活动过程的践行性
人只有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会显现其素质,同样,人也只有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能发展其素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丰富,要转化为内在品质,必须经过道德践行的过程,必须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所以,单靠教育和灌输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还不可能转化为人的品德。
朱熹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想在班级德育中取得实效,就要保证德育活动的践行性,使教育主体参与到道德活动的过程中去,既完成德育目标的学习任务,又学会道德活动的本领。
在操作中,一是每次班级德育活动都必须突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考虑全体学生都能有条件参加;二是践行的主题要集中,意义干扰要小,行为要求简单易行,但又要给学生留有发挥创造才能的余地;三是教师要不断激发教育主体的道德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践行的过程中的内部心理障碍和外部干扰,强化他们践行的意志力,使其顺利完成活动设计的道德践行任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