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1084年—约1155年)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文字的收藏与研究。靖康之变后,流寓南方,晚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她的词作前期多写闺阁生活与爱情,风格清丽婉约;后期则多抒发国破家亡之痛,风格沉郁悲凉。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李清照生平简介
早年生活(1084年-1101年)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曾任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才华出众。
婚后生活(1101年-1127年)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两人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文字的收藏与研究。这一时期,李清照的生活优裕安定,创作了大量清丽婉约的词作。
靖康之变(1127年-1129年)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避难,途中丢失了大量珍贵的书画金石收藏。
丧夫南渡(1129年-1132年)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李清照寡居,生活艰难。这一时期,她的词作风格开始转变,多抒发国破家亡、夫死妻寡之痛。
晚年生活(1132年-约1155年)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与张汝舟再婚,但不久便因张汝舟侵占其财产而离异。此后,李清照颠沛流离,晚年生活贫困。她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沉郁悲凉的词作,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李清照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前后,享年约71岁。
李清照代表作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词作分类
李清照词作特点
婉约清丽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描写闺阁生活和爱情,风格清丽婉约,语言清新自然,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水乡春色图。
情感真挚
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无论是早期描写爱情的词作,还是晚年抒发国破家亡之痛的词作,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切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语言精炼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精炼,善于运用叠字、叠句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美。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叠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风格转变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而转变。早期词作清丽婉约,充满青春活力;南渡后的词作则沉郁悲凉,充满国破家亡之痛。如《武陵春·春晚》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悲叹。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之一。她的词作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还著有《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不应该模仿诗的风格。这一理论对宋代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李清照还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编纂了《金石录》,这是一部重要的金石学著作,记录了大量珍贵的金石文字资料,对中国古代文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李清照对后世的影响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那种清丽婉约的风格,那种真挚深沉的情感,那种精炼优美的语言,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也给后世女性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她的词作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