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无所畏惧,敢作敢为:勇敢。勇气。勇猛。勇武。勇悍。勇往直前。
- 敢于,乐于:勇于创新。勇于担当。
- 用于人名。
详细释义
勇,汉字,读音为yǒng,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用力、有力。
在现代汉语中,"勇"字有多种含义:
- 无所畏惧,敢作敢为:指面对困难或危险时不畏惧、敢于面对的品质,如"勇敢"、"勇气"、"勇猛"、"勇武"、"勇悍"、"勇往直前"等。
- 敢于,乐于:表示积极主动地去做某事,如"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等。
- 用于人名:作为人名的一部分,寓意勇敢、有担当。
汉字结构
"勇"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甬",下部为"力"。从字形上看,"勇"字是"甬"和"力"的组合,"甬"表示通道,"力"表示力量,合起来表示有力量通过困难,引申为勇敢、有勇气之意。

笔顺:撇、横、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例句
- 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不畏艰险。
- 他是一个勇气可嘉的人,总是敢于挑战自我。
- 这支军队勇猛无比,所向披靡。
- 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 作为领导,要勇于担当责任,敢于做出决策。
- 勇士们冲锋陷阵,保卫了祖国的安全。
相关诗句
- 《论语·子罕》:"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为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 《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意为志向是气的帅,气是身体的充实。志向到了,气就随之而来。所以说:坚持自己的志向,不要暴躁自己的气。)
- 《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为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品质,是天下共同的美德。)
勇的哲学思考
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对勇的理解和诠释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将"勇"作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外的重要德性,认为勇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强调勇气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勇不是鲁莽,而是在正义的基础上的勇敢。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勇的概念,提出"浩然之气"的理念,认为勇气来源于正义感和道德修养。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培养勇气。
在现代社会,勇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包括面对困难的勇气、创新的勇气、担当责任的勇气等多个方面。勇气不仅是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