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好,良好:善良。善意。善心。善举。善事。善行。善终。
- 友好:亲善。友善。
-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善于。善射。善辩。
- 使好,使完善:改善。精益求善。
详细释义
善,汉字,读音为shàn,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好、良好。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表示道德上的美好和完善。
在现代汉语中,"善"字有多种含义:
- 好,良好:指道德上的美好,如"善良"、"善意"、"善心"等。
- 友好: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如"亲善"、"友善"等。
-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指在某方面有特殊的能力或技巧,如"善于"、"善射"、"善辩"等。
- 使好,使完善:指使事物变得更好,如"改善"、"精益求善"等。
汉字结构
"善"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羊",下部为"言"。从字形上看,"善"字是"羊"和"言"的组合,表示像羊一样温顺,说话温和,引申为善良、美好之意。

笔顺:撇、横、竖、横折、横、横、竖、横、竖、横折、横、点
例句
-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乐于助人。
- 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个人,包括陌生人。
- 他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 做人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
- 他们之间的关系日益亲善。
相关诗句
- 《劝学》荀子:"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为积累善行可以形成美德,从而获得智慧,具备圣人之心。)
- 《增广贤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为行善积德的家庭,必有好的福报;作恶多端的家庭,必有灾祸。)
- 《菜根谭》:"善化人者,言必由衷;善教人者,行必躬先。"(意为善于感化他人的人,说话必定发自内心;善于教导他人的人,行动必定以身作则。)
善的哲学思考
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世界各大文明共同推崇的美德。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对善的理解和诠释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认为善是人性本有的,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恢复本有的善性。孟子说:"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使人偏离了善的本性。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善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追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达了善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
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认为善是最高的理念,是真理和美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善是人的目的,是人追求幸福的最终目标。
无论东西方,善都被视为人类最崇高的价值和追求,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