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道德,品行:道德。德行。德育。德操。德性。品德。美德。公德。
- 恩惠,恩泽:恩德。德政。德泽。报德。感德。
- 才能,本领:德才。德艺双馨。
- 用于人名。
详细释义
德,汉字,读音为dé,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道德、品行。
在现代汉语中,"德"字有多种含义:
- 道德,品行: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如"道德"、"德行"、"德育"、"德操"、"德性"、"品德"、"美德"、"公德"等。
- 恩惠,恩泽:指给予他人的好处和恩惠,如"恩德"、"德政"、"德泽"、"报德"、"感德"等。
- 才能,本领:指人的才能和本领,如"德才"、"德艺双馨"等。
- 用于人名:中国人取名常用"德"字,表示希望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汉字结构
"德"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为"彳"(表示行走),右部为"直"(表示正直)。从字形上看,"德"字是"彳"和"直"的组合,表示行为正直,引申为道德、品行之意。

笔顺:撇、竖、点、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撇、点
例句
-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 他的德行高尚,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 学校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 他的德操无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一个人的德性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
-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德,不要大声喧哗。
- 老师对我有恩德,我一定要好好报答。
- 明君实行德政,爱民如子。
相关诗句
- 《论语·为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为道德不修养,学问不讲究,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为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会倒伏。)
- 《孟子·离娄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为有仁德的人爱护别人,有礼节的人尊敬别人。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之道,在于彰明德性,在于亲近人民,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德的哲学思考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对德的理解和诠释也各不相同。
在儒家思想中,德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孔子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认为道德修养和学问研究同等重要。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道德品质。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庄子则强调"德在乎道,道在乎天",认为德是道的体现,而道是自然的规律。
在现代社会,德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包括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准,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德的普遍价值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