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书籍,成册的著作:书本。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 信件:书信。书札。书函。家书。
- 文件,证书:证书。说明书。
- 写字,记录:书写。书法。书画。
- 字体: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 学问,知识:书生。书呆子。
详细释义
书,汉字,读音为shū,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书写、记录。
在现代汉语中,"书"字有多种含义:
- 书籍,成册的著作:指装订成册的文字作品,如"书本"、"书籍"、"书刊"、"书稿"、"书香"等。
- 信件:指书面通信,如"书信"、"书札"、"书函"、"家书"等。
- 文件,证书:指正式的文件或证明,如"证书"、"说明书"等。
- 写字,记录: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如"书写"、"书法"、"书画"等。
- 字体:指文字的书写风格,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 学问,知识:指学识和文化,如"书生"、"书呆子"等。
汉字结构
"书"字为单一结构,是"書"字的简化字。繁体字"書"从聿从者,表示用笔记录。简化后的"书"字保留了基本的书写含义。

笔顺:横折、横、竖、横
例句
- 这本书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 图书馆里有各种各样的书籍。
- 他订阅了很多书刊杂志。
- 作家正在修改他的书稿。
- 这个家庭充满了书香气息。
- 他收到了远方朋友的书信。
- 古代文人常用书札交流思想。
- 公司发出了正式的书函。
- 母亲的家书让他倍感温暖。
- 他获得了毕业证书。
-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 她的书写工整美观。
相关诗句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为读书读得多了,写文章就会如有神助。)
-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池塘比喻读书学习,强调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 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勉人们要珍惜时光,勤奋读书。)
- 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为虽然衣着朴素,但腹中有诗书,气质自然高雅。)
书的文化意义
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知识、智慧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书是知识的载体。从古代的竹简、帛书到现代的纸质书籍和电子书,书一直是人类记录和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通过书籍,人们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书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籍的传承作用。从《诗经》、《论语》到《红楼梦》、《西游记》,这些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再次,书是精神修养的源泉。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强调读书对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
最后,书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更新,都离不开书籍的传播和普及。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虽然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书籍作为深度阅读和系统学习的载体,其价值和意义依然不可替代。我们应该继续重视读书,让书香伴随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