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712年—770年)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创作数量众多,存世作品约1500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以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著称。其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杜甫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712年-744年)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20岁左右开始漫游各地,结交文人墨客。
壮年仕途(745年-755年)
天宝三年(744年),杜甫赴长安应试,但未能成功。天宝六载(747年),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两人结为挚友。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赴京赶考,终于被授予左拾遗一职,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
战乱流离(756年-759年)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曾被叛军囚禁,后逃出长安,辗转投奔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被授予左拾遗,但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成都时期(760年-765年)
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携家人入蜀,在成都草堂定居,这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写下了大量优秀诗作。
晚年漂泊(766年-770年)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开成都,开始了最后的漂泊生涯。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湘江行舟时病逝,享年59岁。
杜甫代表作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咏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秋日
万木争荣竞自夸,百花的烂弄光华。
草木本自无情物,何事春来暗斗芳。
今日暮秋风雨疾,荣枯颠倒俱尽落。
明年春色复应来,草木如何不知数。
杜甫诗歌特点
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唐代中期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极高,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形式多样。他擅长各种诗体,尤其是七律,被后人称为"律诗之祖"。他的诗歌既有雄浑苍凉的气势,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直面现实,不回避社会矛盾和人生苦难,真实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人格魅力
杜甫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国文人的典范。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宋代以后,杜甫的地位不断提高,形成了"杜诗宗派",影响了无数后世诗人。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颂,也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律诗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典范和标准。他的诗歌技巧、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至今仍被诗人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