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803年—852年)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与李商隐、温庭筠合称为"三体诗"的代表诗人。

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多抒发政治抱负和感慨,也有不少咏史怀古之作。其诗歌语言明快流畅,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性。代表作有《清明》《山行》《赤壁》《泊秦淮》等。

杜牧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803年-827年)

杜牧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是唐代大臣杜佑的孙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元和十二年(817年),杜牧十五岁时,父亲杜从郁去世,家道中落。大和元年(827年),杜牧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仕途经历(827年-848年)

杜牧的仕途较为平顺,但并未达到他的政治抱负。他曾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睦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但由于他直言敢谏,常常得罪权贵,因此仕途受阻。

晚年生活(848年-852年)

会昌八年(848年),杜牧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不久又升任考功郎中。大中六年(852年),杜牧在长安病逝,享年50岁。

杜牧代表作品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诗歌分类

杜牧诗歌特点

清新俊逸

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语言明快流畅,意境开阔。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简洁明快地描绘了一幅秋山晚景图,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政治抱负

杜牧的诗歌常常表达他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如《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当权者沉迷享乐的批判。

咏史怀古

杜牧善于咏史怀古,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咏叹,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人生感悟。如《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对三国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哲理性

杜牧的诗歌富有哲理性,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蕴含着对生命、时间的思考,表达了"物极必反"的哲理。

杜牧对后世的影响

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成为晚唐诗坛的代表人物。

杜牧的清新俊逸的诗风,对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咏史怀古诗,也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杜牧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有很深的内涵,对后世的文人雅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许多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杜牧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